第六十八章:兵贵神速(2 / 2)

加入书签

其实陆承启算少了一样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官道。陆承启曾下令户部,要把重要的已经年久失修的官道、驿道重新修一遍,拿碎石填路。虽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全国道路问题,可总归对调兵是有点用处的。更何况以工代赈,黄河沿岸的官道,在监察司的监察下,修得异常畅通。再加上长安到幽州,是一条关乎大顺生命线的道路,户部尚书林镇中不敢怠慢,着令下面的户部官员,要严格修缮。

在有钱财的支持下,原本的黄泥路,变成了铺了碎石的黄泥路。虽然本质没有变,可到了雨天,也不算是寸步难行了。这样一来,总算是加快了行军速度。

再加上皇家军校的军官们极其注重锻炼禁军的体能,常常体罚他们绕着大营跑步,其实也是把自己受过的苦难转嫁到自己带的兵身上罢了。结果便是,营养充足的禁军,在有效的锻炼下,体能增长很快,一日行军百里,也算不得什么。

古人对里程没有多少概念,王韶一味赶路,在有辎重粮草的情况下,居然能日行百里,也算是创造了行军先河。虽然这个速度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古代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这个速度已经十分了不起了。

要知道,这一万大军不只有一万战兵,还有数量众多的辅兵,接近万人。禁军虽然号称有十万,其实真正在大营的人数,超过二十万,皆因辅兵占去一半有多。辅兵虽然不是战兵,亦能上场打仗。他们的本职工作,是运送粮草辎重,负责救治伤兵和后勤。说白了就是二线部队,一线退下来后,二线部队就要上了。

在辅兵的拖累下,还能日行百里,训练有方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只能说这的确是一支强军,就连辅兵也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没有拖后腿。他们对训练并没有叫苦,倒是晚上学习识字,起码每人要学会自己的名字,才叫苦不迭。皇家军校的军官们,也是这般熬过来的。陆承启认为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不算强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这禁军里面,已经没有多少人不识字了。

其实这两万多人是禁军真正的精锐,不知道有多少禁军看到他们被选出来上战场,眼睛里面写满了羡慕。他们也想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暗地里把这些出征禁军当做了目标。有了目标,余下的禁军训练更加勤奋了,只为了早日能上战场,立军功,封妻荫子!

不知什么时候,禁军已经蜕变成一支接近现代军队的强军,这也真是陆承启希望看到的。

到底有多强?那就让敌人来检验吧!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