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棉花(2 / 2)

加入书签

接过报纸,迫不及待地摊开,就是寻找关于驰道的消息。待得在一个角落里面寻到的时候,6承启那颗悬着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多了一重保障,明日的剪彩,就不用担心出糗了。

只是6承启有点气愤,这么好的项目,竟然把它放在一个角落里面!再看看头条,是怎么鬼啊,应该是一个士子的撰稿,“商论”,标题倒是有点大气。<>但文章,却把商业归结为祸国殃民的一类,这也是这个时代文人的尿性,看不起满身铜臭的商贾,却又十分羡慕出入车马,美女、佣人环绕的生活。

6承启估计,这个士子也是愤青一类,看到现在商业有起头,便撰文骂之。的主编也是大气,居然敢把这样的文章刊登在头条。但这个主编很是了解报纸市场,毕竟有争议才有销量,如此文章刊登在头条,不仅能让商人愤慨,或许会雇人撰文,也能增加士子的购买欲,实在是一举两得。

就在6承启有些愤愤不平的时候,殿外内侍小心翼翼地进来禀告道:“陛下,殿外工部尚书李诫求见。”

6承启从驰道一事中暂时抽离出来之后,突然想起这才是第二日,李诫这么快就来求见,岂不是说治理黄河有了眉目了?

想到此处,6承启说道:“宣李尚书觐见!”

内侍闻言,躬身而退,不一会,李诫那个高瘦的身形从殿外踏进来,走到殿中,对着6承启施了一个长揖后说道:“臣李诫,参见陛下!”

6承启让左右陪侍的宫女退下去之后,笑吟吟地说道:“李卿,怎么这般快就来见朕了?难道说,黄河一事,你已经有了什么好办法不成?”

此时不是在上例朝,李诫自然也不会端着有点重的朝笏,想说的话,全凭记忆。听得6承启问话,李诫说道:“陛下,臣除了黄河一事之外,先前陛下说的白叠子一事,也有了眉目。”

6承启闻言,眼前登时一亮。白叠子即棉花,只不过是亚洲短绒棉而已。但有了棉花也不错了,还强求什么长绒棉!

听得李诫这么说,6承启连忙说道:“有了甚么眉目?”

李诫说道:“广南路及云南路的工部衙门回报,在这两路之中,早有白叠子,也就是陛下所说棉花的种植。<>再过得一个多月,便能收成了。”

6承启听了此话,就好像在炎热的夏伏天,洗了一个冷水澡一样,从头舒爽到脚:“好,好,好!朕就知道,李卿办事,朕放心得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