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修心(2 / 2)

加入书签

“摘野果,和做事一样,不要过于着急,你需要先准备好,然后有条不稳的去摘。”

“做事也是一样,不管以后做什么事,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才能事半功倍。”

“也许有的人一摘就下来了。人和人不一样。你要能接受慢慢来的态度,好戏都在烟火里。”

“记住了吗?”

仁然听到大宗师的教诲,深感愧疚,确实感到自己过于着急。

仁然便说道:……“知道了,师祖。徒孙知错了,徒孙以后做事肯定按照您刚才教诲的,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

仁然在地上休息一会,按照大宗师说的稳稳的去做,顺利的摘了一兜子野果子。

这时间的仁然感觉像个孩子,开心的笑声,满脸的笑容。

就这样,大宗师介绍了后山的状况,两个人在后山树林里带着一些野果回山洞去了。

第二天。

清晨,万籁俱寂,东边的地平线泛起的一丝丝亮光,向西边山洞轻轻的移动过来。小心翼翼地浸润着浅蓝色的天幕。

后山的一切都纯净的让人心旷神怡,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水墨画里,弥漫着好闻的树木花草的气息。

这是大宗师已经起来了,而仁然还在睡梦中。

大宗师去到了仁然旁边叫醒了仁然。

带仁然来到了,山洞口前的草地上。原来是要开始一天最重要的事静坐,也就是打做。说白了就是静心。

仁然告诉大宗师说道:……

“师祖,我每次静坐,都分心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这该怎么办?”

大宗师说道:……“静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心的专注,通俗地说就是让整日心猿意马的心得到休息。”

“正确的培养专注的方法应该就是修定的最实际方法,那就是从呼吸入手,因为呼吸可以主动和被动,每个人都有,而且都是一样的。”

“静坐中的定有正定,正定是对自身实相保持专注和觉知。”

“我认为打静坐是种静修,可以调整气息,驱除杂念,开阔心境。人是种情绪动物,心境的调整是一生的功课,如果你参不透世间百态,心中就会杂念纠缠,也就无法舒展自己道法仙术。”

就这样,仁然听了大宗师的话,两人在哪里静静的坐着。

可是仁然心里还是是不是走神。对于他来说,这个年龄能做到这么些已经相当不错了。

仁然心里还是安定不下来,但是他还是尽量的克制自己。

一个时辰后。大宗师已经静坐完毕。而一旁的仁然还是在寻找什么方法能真正的静心静坐。

就在这时大宗师看出来了仁然的浮躁,静不下来心。

便说道:……“你现在不能心念合一,我待会教你一套入门级功法。”

“功法学会了,你也需要修心法,心法是一切,要修心法,必须心静。所以一切起源还取决于一颗安静纯朴的内心。”

说完。大宗师亲自给仁然示范了一下。虽然这个心法功法看似简单平常,其实它才是大宗师多年积累的最高深的心法功法。所谓的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仁然看完大宗师的演示。自己也开始有样月样的练了起来了。

但是仁然还并不知道,自己修练的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心法功法,如果换成一般有所成就的修行者,一定会发现的。

仁然小心翼翼,无比谨慎地练习着。。

这门心法功法最艰险的便是在心法入门处,要积功入丹田之气时,修行者的身体与心灵的反应速度便会产生极大的异化,心里要极度的安静,大脑也要有迅速的反应。

最后一招一式在大宗师的指导下进行。仁然也在认真的练习。

大宗师说道:……“练习心法功法,只要能够练而见功,它就可以扩而充而之,靠基本功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不能太过于注重于形似。”

“练功是为了以后发挥做用,而发挥做用,用则不限定在功成之后,也不应等到功成之后。最好是一边练,一边思考,融会贯通,外界结合,那就可以事半而功倍了。”

仁然突然感觉到自己到后山确实是不虚此行,接触到了更高深的心法。

时光匆匆,终于,大地万物都以各自的姿态迎接着属于自己的变迁。时间,它美。因为它不仅是赋予我们的瑰宝,还是要每天我们经过体会的。

而仁然就这样细细的体会着季节的循环交替,体会这季节缤纷多彩的颜色变换,在变化中每天刻苦练习,日复一日的练习。

每一天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中,仁然开始登场,在充满整个每一天的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中。仁然让人应接不暇在这里练习,静坐。

仁然经过了长时间每天持续的的练习。

这天,大宗师从远处静静的看着仁然,在刻苦的练习,心里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孩子刻苦,他觉得,已经心法功法学习的差不多了,是时候教点别的东西了。

需要教他一点别的修行。

大宗师便上前和仁然说道:……“小仁然,你现在练习的不错,心法功法已经是如火纯青了,多亏了你的持之以恒的心态。”

“从明天开始我教你别的,你今天在去好好回顾一下这段时间所学。”

夜晚,山洞里石床上,仁然在静静的坐着。仁然在反思这段时间所学所想。

大宗师在一边的石床上看着仁然的沉思。便给他说道。这是我几十年来的感悟,给你说说。

“所谓修行,修的就是一颗无垢之心,心无垢,故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道不可轻授,法不传六耳,唯有求道若渴之人,方能明悟本心,六根清净,灵台清明,远离五色、五音、五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宗师几十年的刻苦修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怀善念,常修善心,早已成就得道高人。”

“”生来这个世界,皆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体验。每个人只有一个一生,需要勇敢地去追求,用心地去珍惜,不管是哪一种生活,都有它不同的精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