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困关犹疑月氏迁,出使反间换大将(1 / 2)

加入书签

 者蔑台带人逃出了月氏人的包围与追杀,除了沿途必要的收拢各部残兵,其余在路上不敢多逗留,一直撤到了蒲类草原暂作休整。

经此一役,短时间内者蔑台和乌孙是无力发动万人规模的战斗了。

话分两头说,匈奴在西域受挫,但在北山关前,匈奴大军的进攻却如火如荼。

在车寻的指挥下,匈奴大军不停的攻打北山关,抛石机的石炮砸的关内没有一块好地。

车寻还时不时的搞夜袭,正面催大军吸引月氏守军注意,令矫健者僻静处用绳索沿着关城攀援而上,打守军个措手不及。

有次夜袭者在关墙上甚至站住了脚,但终归人数太少,月氏的支援先到一步,匈奴的攻城部队又被打了下来。

夜袭的效果是显著的,月氏上到大将剌失阿为了防备不测,直接住在了关楼里,就近指挥防御,下到士卒一刻不停的绷着弦,睡觉都得睁只眼,深怕匈奴人趁夜摸上来,北山关内的月氏人,被疲兵之计折磨的欲仙欲死。

匈奴的炮灰部队又一次扛着云梯发起冲锋,再被关墙上的月氏弓箭手用箭雨送回家,反反复复直至日落。

车寻作为前军主帅,冒顿并没有给他定目标,所以车寻只是不停再给关内的剌失阿施加压力。

后方的金帐内,冒顿却不是在为北山关破不破烦恼,因为者蔑台的信到了,同时也将月氏可能西迁的消息,摆到了匈奴的诸位高层面前。

诸王诸将齐聚帐内,冒顿心中也拿不定主意,疑惑的问道:“月氏真的会放弃河西故地,西迁西域吗?”

帐下赵炎扶着短须蹙眉思索,各部首领将军各有所思。

倒是柯世列先开口说道:“大单于,右日逐王策反了乌孙,得了伊吾卢城,月氏昭武王城立刻调托勒托起贵霜兵伐之,似乎有些急躁。

要知道托勒托本驻防北山关防线,其本人更是月氏名将,北山失托勒托如失一臂,月氏王城岂能不知,此一疑也。

论国力我匈奴胜乌孙千里,月氏岂有不顾北山若破,昭武有肘腋毙命之忧,而劳师国外消乌孙小疾,如此轻重颠倒,宛如秦伐阴山,我军不顾阴山心头,反而出兵攻打东胡,此二疑也。

依臣看,若是月氏有意西迁,这疑惑便都解释的通了。昭武调托勒托平叛乌孙,实则是为了伊吾卢城,此城是西域的门户之城,谁拿此城谁便拿到了进入西域的钥匙,月氏西迁肘腋在此。”

冒顿望向赵炎,赵炎说道:“常言故土难离,臣观月氏百万之众若想同心西去太难,也许月氏人只是向西留一条后路。”

这次冒顿知道赵炎的想法也许被农耕思想限制住了,月氏虽然定居,有耕作,但骨子里还是游牧脾性,迁徙草场,躲避强敌是游牧思想里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为了不显得金帐只剩下一家之言,冒顿又出声问道:“左右两部的意思呢?”

右贤王都也该说道:“月氏尚有北山可托,四部骑兵可用,此时西迁,怕是学草原上的兔子打洞,想多留一个窝。”

右谷蠡王德努阿却说道:“者蔑台那小子说贵霜都肥成小王庭了,塔宁诺阿再蠢,也不会放贵霜一家在西部独大,不然昭武城如何统御月氏,能有西迁的传闻,根源必在月氏的昭武王庭。”

阿尔斯楞蹙眉说道:“什么地上扎什么根,月氏扎根河西上百年,部族开花结果,没道理会在国力尚存的时候,西迁西域,除非他们发现了比河西更好的牧场。”

西域这个一直在中国人心中神秘的地方,此时对匈奴来说同样神秘。

显然冒顿虽然知情,但在他心中河西的地位要比起西域来说,更符合此时匈奴的利益。

最后冒顿决定搁置月氏西迁的议题,转而说道:“月氏西迁的事容后再议,月氏人一时半会还跑不了。

如今北山关已经攻了三天,剌失阿躲在北山的龟壳里不出来,我们也进不去,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却不多了。

漠北草原此时已经落雪了,要是月内攻不下北山关,就得等年后了,到那时北山关在谁手中,谁就能获得战场上获得的主动。”

望着逐渐安静下来的金帐,冒顿就知道问计这帮人没啥用,比起想这些事情,他们更愿意撒血战场,聊计谋看来还得找文化人。

冒顿望向从前线赶回来的车寻,问道:“先锋官攻打北山关几日,可有所获?”

车寻说道:“大单于,例来攻坚必需十数倍之兵,围攻日夜不缀,耗其兵力器具,方有机可乘,否则大秦就不会以函谷一关御六国百万之兵,而六国止步关前。

单于不想损耗部族人力硬攻北山,当攻心为上。”

冒顿拊掌笑赞道:“好一句攻心为上,本单于也正有此意。”

望着帐下饮酒的赵炎,冒顿转手点名道:“左骨都侯为何久久不语?”

赵炎苦笑着摇了摇头,就知道冒顿不会轻易放过自己,说道:“大单于,月氏修了多年的北山关,岂能因人力而废,臣去车寻将军的前线观察过,月氏守将在关头调度有据,是个知兵的人,硬攻坚城的代价我想各部都有顾忌,用计为上。”

冒顿眼神转动,问道:“你是想学大秦使反间计,离间月氏君臣,让月氏主动换将?”

赵炎干咳两声,话说打人不打脸,论此时谁受反间计毒害最深,唯我大赵啊,长平换廉颇,自毁长城李牧,桩桩件件尽皆青史留名。

忍着心中膈应,赵炎说道:“剌失阿战败在前,在塔宁诺阿心里的地位必然已经动摇,此时若是昭武再有风动,月氏朝堂上不会不起波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