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英雄无觅(2 / 2)

加入书签

而辛氏为官者中名头最响、官职最高的名辛坦夫,朝野俱名。

辛坦夫,字弃疾,少有才名,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廿一岁高中二甲进士出身,先入户部观政,又三年,外放江南知县,左迁同知。如此五年,入兵部参政,乃自荐边关转任武职,四年后迁兵部右侍郎,三十三岁跻身朝堂重臣。又二年,乃迁枢密院直学士,领正三品衔。

关于枢密院一事,冯过颇为不解。特意去查阅了相关书籍后,他愈发确定了这是个平行时空。嗯,架空历史,大有作为。

依着时间推算,时下相当于那世的明朝中期,但自五代十国后的历史走向却截然不同。就政治环境而言,定国大抵与北宋相仿,文化氛围与明朝相似,不过官职却极为混乱,唐宋元明时期的官名皆有出现。

如枢密院,在那个时空,乃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至于其间官职,与宋代类似。宋初罢宰相兼掌枢密之制,遂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并称“二府”,对掌军政大权。本院专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及出纳机密命令之事,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初设枢密使、副使,后陆续增置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通常使、副使与知院、同知院不并置,神宗熙宁元年始同时设置。元丰五年罢使与副使,置知院事、同知院事各一人。南宋初,命宰相兼知枢密院。高宗绍兴七年复置枢密使,仍以宰相兼任。二十六年罢宰相兼领枢密,三十二年复令宰相兼枢密使,后不改。

而枢密院直学士乃是随侍皇帝以备质询并执掌枢密军政文书的枢密院官职,与观文殿学士并重,掌侍从,备顾问,其兼签书枢密院事者掌枢密军政文书。

随侍皇帝啊,可见辛枢直真真的简在帝心。

明宗末和英宗初,辛弃疾连上《美芹十论》和《九议》二文。前者乃是十篇议论文,陈述抗燕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目的在於希望定国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从第一论以至於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

“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此论是献给皇帝的,辛稼轩自谦,说这《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定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

“檀渊之盟”后,定燕双方止戈罢战,休养生息,算是进入和平共处的甜蜜期。百年来,定国经济繁荣,文风鼎盛,一片昌和祥宁的盛世气象,朝野间尽是歌功颂德的声音,罕有人发声收复失地(嗯,在定人看来,并入燕国的燕云十六州该是大定国土)。和平共处,方是不容置疑、更改的国策。

辛某人嚷嚷着要对燕用兵,岂不是要打破这难得的祥和局面?是要将大定军民拖入战争的深渊,意欲何为?

是以,非止英宗皇帝不喜,朝堂诸公也是忿恨不已。为君臣所不容,辛某人的下场便可想而知了。

于是乎,辛弃疾的进奏不被采纳,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

正和二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被贬任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三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正和六年,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铅山瓢泉,但之后不知所踪。

辛稼轩虽然宦海跌宕起伏,在文坛却是声名日盛,可谓是一代名儒。其“失踪”后,便有不少文士想方设法寻觅,但始终杳无音讯。饶是如此,虽已过去五年,但“稼轩先生”之名仍是为士林尊崇。

说实话,饶是冯过“两世为人”,一旦得晓眼前这位灵云子道长便是那位大神,仍不免心旌激荡。

倒是沈致信懵懂不晓,显得极为淡定,无知者无畏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