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学海无涯(1 / 2)

加入书签

 读书不易,且行且珍惜。

对于万千学子而言,能中秀才的便已是人生高光时刻了。至于举人,你念,或者不念,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去,或者不去,名额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乡试,三年一考,但三年又三年,有多少人考到花儿也谢了头发也白了仍自望洋兴叹难以跨越。

天下学子,苦读书久矣。

可,只能是痛也不说痛,与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拼命揾食的人相比有书给你读不事生产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你有何资格说累?要知道,装逼会遭雷劈的。但真心是累啊,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画的好大一块饼,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太难了。

《儒林外史》,冯改之真勇士也,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此子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可谓一针见血,真真让一干读书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泄,浑身通泰,如饮甘醴。

对于此书,士林名儒评价甚高,譬如周伯通便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且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

提学大人果然是慧眼如炬,极其精练地总结了此书,恰如其分的点出文章内涵,可谓是一语中的。

有江西士林老前辈登高一呼,诸生敢不应者云集?于是,就《儒林外史》一书,文人们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剖析解读,写了无数篇“读后感”,简直人人都有生花梦笔。

有人点出此文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有人称赞此书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又有人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纪实、剪辑、集中、综介、变形、理想化等方法,并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以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为基础,运用这六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了高士王冕、名士杜少卿、真儒虞育德等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

还有人赞叹作者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当然,更多的人则是逮着冯过狂吹,说文章行文流畅笔触深刻有饱读鸿儒之风,用笔之尖锐勇敢令人折服,可谓是描绘科举现状及儒林弊病的宏篇巨制。

接下来便是冯七郎的表彰大会。怎么形容呢?总之是体现出了文人之博览群书且能化之为文字,便连冯过这位当事人看了也是胆战心惊——咦,说的这宇宙无敌美少年是……我?

文人,果然是最擅长舞文弄墨,能将人夸张一朵花。

当然,也能把人写成一泡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