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龙盘虎踞(1 / 2)

加入书签

 弋阳西去八十里,有处名山乃道教圣地,名“龙虎山”。

《信州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又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

东汉中叶,张道陵偕弟子到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传说三年丹成,有青龙白虎绕丹鼎。而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

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人们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称的龙虎山。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仙人张巨君主之,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四十余代,奕世沿守千余年,均得到历代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建有道观八十余座,道院三十六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王国。

秦楚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定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大中祥符八年,真宗册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开皇帝为在职天师赐号之先河。此外,真宗还在京师为张天师设立授箓院,并赐帑银在龙虎山扩建上清观。

英宗皇帝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并赐建府第。这也开了官方给天师赐建府第之先河。

当今皇帝常佶更是认为道教有济世救国之效,多次召见张继先天师,除向天师求长生不老之术外,还问及时政。

这些,冯过并不清楚,几乎是一无所知,因为他是个无神论者,不信教。

但这个时空,九成九的人都信教,非佛即道,如刘几便虔诚的道教信徒。

冯过原不想在龙虎山逗留,可对于刘之道那便是过宝山而不入……呃,不是,是过圣地而不朝圣,等同于“异教徒”。无奈,在小刘幽怨的眼神凝视之下,禀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宗旨,唯有携同上山。

一路上,刘几犹如磕了……总之就是兴奋异常的那种,一面贪婪地四处打量,一面给冯过几人普及道教及龙虎山的相关信息。

还别说,听他如数家珍的说了一通,冯过算是对大定道教兴盛有了较深的了解。

说是太宗即位后,召见道徒更为频繁,并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在他统治时期,陈抟、丁少微、王怀隐、陈利用、郭恕先、张契真、赵自然、柴通玄等人均受到尊崇。太宗还不断地兴建宫观,积极搜集道书,“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等校正,删去重复部分,共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写演分赐宫观”。

英宗继位后,为了发展道教,甚至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而大兴宫观。政和元年七月,英宗建长生宫于京师,以祠荧惑。政和三年四月,他在出生地福宁殿东侧建玉清昭阳宫,后因自称神霄玉清王下凡,于政和七年五月改名为玉清神霄宫。政和五年四月,他于京师建葆真观。政和六年四月,他又在皇宫附近建上清宝宫,并于城上建复道与皇宫相通,以便经常前往作斋醮和授等事,之后又铸神霄九鼎,奉安于该宫的神霄殿。同年九月,令天下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宫观,塑造圣像。政和七年,又令将全国天宁万寿观改建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仍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神像。

崇宁元年八月,京师神霄宫建成,当今皇帝亲自撰文并书写《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京师神霄宫刻于碑上,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于是神霄玉清之祠遍天下。皇帝还于茅山建元符万宁宫,在龙虎山迁建上清观,增建靖通庵、灵宝观等,使大定出现宫观盛极一时的现象。

大定帝王崇道,在促进道教管理机制、理论和著作等发展的同时,也使道教出现了新的派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