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方昌盛(2 / 2)

加入书签

在吉阳冯氏省城主事冯九成的带领下,随着人流进城,踏在三、四丈宽平整干净的永和大道上,望着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屋建筑,众人又是一阵暗叹。

大昌时,南昌名洪都城,彼时的居民房屋多是茅竹结构,极易起火成灾。曾有诗描写当时火灾的惨况说:“频年秋冬时,烈火每相苦,广厦千万间,一时成焦土”“小民懦懦情,常恐咸阳苣,一夕或数语,惶惶竟无主”。宪宗年间,洪都观察使韦丹目睹这一情景,便筹集一笔资财,把一些板竹民房改建为砖瓦结构,不到两年时间,改建的瓦屋达一万四千余间,楼台达四千二百间。重新开辟南市和北市两条大街。经过一番整治,昌代洪都城的面貌大大改观。

后又经楚、定三百多年数次大改造,时下的南昌城可当“江南都会”之誉。

城内建筑尽为青砖黛瓦,间或有那竹木房屋也是别具一格的特色民居。

沿街的商铺渐次比邻,当铺铁铺喜铺轿铺等不一而足,酒楼茶馆瓦子番市等错落有致,正其肆、陈其货贿也。

“者者居”乃是一家酒楼,盖引用的论语中“近者悦,远者来也”一句取得的店名。有一种之乎者也的意味,对于文人雅士好品酒的而言,正中其怀。

“百花深处”则从诗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娟啼”中获得的灵感,是一个花酿酒店的名字,以花酿酒,以花入名,立意鲜明。

至若“史聚德”、“协同祥”、“恒吉祥”、“常泰丰”、“荣信、“长隆”等等,都可以在某首诗里找到它们的落脚点。

永和大道尽头左转,是丈余宽的孺子街。

听冯九成介绍罢,冯过三人相视而笑,会意在心。

徐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东汉隐士。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

名人效应嘛,自当多多利用,除此之外,南昌城尚有“孺子亭”、“孺子书院”、“孺子书局”、“孺子文社”等,皆有声名。

领着冯过几人到了一处院子前,冯九成面带歉意的说:“六爷月前告知七郎要来省试秋闱,我托了好些关系才租赁下这院子,却是小了些。不过,胜在离贡院近,倒也方便。”

冯过点头致谢:“有劳成哥了。”

冯九成连说“不敢”,虽说他与冯过同辈,但嫡庶有别,身份地位非同日而语。族里极看重的七郎驾临,他自得好生伺候着。

江西布政使司下辖十三个府,共七十七个府属县与一个散州,人口九百万有余,书院近三百所,学子数以万计,文风鼎盛,冠绝大定。国初馆阁莫盛于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说。

《大定野获编》记载了一段故事,用口技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了江西人在民间的口碑:贩姜商人为徽州人即徽商,店铺的老板为京师人,兵马司官员为福建人,御史为江西人,书办则是浙江人。这实际把各种职业的地域特征予以了充分表现:商人中徽商影响最大,所以商人用徽州乡音;赣、浙、闽为科举大省,当官者多为进士出身,所以御史用江西乡音,兵马司用福建乡音;浙江书办则是绍兴师爷的前身,因而书办用了浙江乡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江西人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江西历来文风鼎盛,读书人层出不穷,是科举大省,也是强省,在大定王朝,这方面,远胜于昌楚。南昌府“市井多儒雅之风”,吉安府“环吉水百里之疆多业儒”,信州府“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课子孙读书为事”。

封建王朝走到大定,商人早已不再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行业,商人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参与国家政治的愿望也就变得更加强烈,出将入仕,光宗耀祖是很多富裕起来的商人们对子女们的期望。而江右商帮又是一支非常活跃的国内商界力量。从制度上讲,大定政府也不断为流动性很强的商人提供参加科举的便利。

在许多商人看来,“有子而不能教之以圣贤之学,使以德行文章显耀于明时,碌碌为乡人以终世,岂足贵哉”。通过经商积累财富,以为业儒的经济后盾,是人们谋求家族显赫、提高社会地位的一种惯行之途。

江西铅山的费氏家族就是由经商发家,然后以此为经济后盾,培养子弟走读书、科举之途,再由此进官入宦,因而费氏家族进入政府担任高官者层出不穷,这其中费宏是为领军人物。

若问为什么而读书,自然是求科举入仕光宗耀祖。

某种意义上来说,乡试比会试更为重要。是以,在省城南昌,七、八月的房屋租赁市场最为火爆。无它,盖因十三府应举士子云集于此,真正是一屋难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