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功亏一篑(1 / 2)

加入书签

 崇宁四年七月,皇帝常佶下令由宦官童贯总领熙秦七军及吐蕃首领董毡领兵三万出熙河;宦官王中正率领河东兵六万出麟州;种谔将鄜延及畿内兵93000出绥德;外戚高遵裕率领步骑87000出环庆,大定五路伐宁,欲毕其一功于一役,举全国之力,将西宁从版图上抹去。

五路大军,兵力三十五万,加上民夫一共五十六万人,比太宗的雍熙北伐还要多十五万人,换言之,这是大定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崇宁帝将所有本钱都压在了这场战争。

五路大军有三位统帅,分别是宦官童贯、王中正,和大衙内高遵裕,名将种谔、刘昌祚虽说也单独统率一路,但要受到主帅节制。

在战争初期,定军就像打了鸡血一般,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并在野战中多次将西宁骑兵杀得狼狈不堪。

童贯一出战,就在龛谷城大败西夏部队,并抢夺了大量粮草,之后攻下兰州。他所辖的熙河军团是西北军中最强的,西宁军队根本不是对手,童贯部更是冲上了天都山,一把火烧了西宁的皇宫。

种谔的鄜延军在米脂城外击败了梁永能八万大军,斩八千首级,夺马五千匹,先后夺取米脂、银州、夏州、盐州。

宁宁战争中,大定一直处于劣势,西宁骑兵很强,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战役中,定军败得一塌糊涂。然而,在此次征伐西宁之时,定军一改常态,不仅悍不畏死,更是在野战中杀得敌人胆战心惊。

朝廷的作战计划,原本是让刘昌祚、高遵裕入境后合兵进攻,而刘昌祚进入战场后,发现环庆军没有跟上来,刘昌祚只能单独作战,当然了,泾源军很强,根本不畏惧任何挑战——

既而环庆兵不至,刘昌祚与姚麟率本路蕃、汉兵五万独出,离夏界堪哥平十五里,遇夏人三万馀众扼磨脐隘口,不得进。

之后,高遵裕将泾源军缴获军粮全部拿走,自己率军进攻灵州……

宁军掘河水灌定军后,定军溃败之时,高遵裕还令刘昌祚殿后,粮道被截,泾源军损失惨重,定军只能全线撤退。

又过旬日,种谔的九万人马因宁人坚壁清野,减员严重,只剩三万余人;王中正部伤亡两万余人。童贯部由于小心谨慎,全军而还。

五路定军总计伤亡二十余万兵士、民夫,可谓惨胜。

此战定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定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但相比于消灭西宁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

为此,东京兵部尚书辛弃疾及一干有志之士总结战况始终:

一、五路大军缺乏统一指挥,相互掣肘;二、五路大军出动,地形限制,后勤补给跟不上;三、大定军队战斗力普遍比较弱,战斗力不强;四、战争后期,西宁军队反弹厉害,充分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坚壁清野、水淹、气候寒冷,形势严重不利定军。

事后诸葛亮也好,马后炮也罢,至少辛弃疾几个面对直视且用心总结了战争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不断的总结方会有成长进步。

但满朝文武也只是他这区区数人发声,绝大多数臣工尽皆失声,噤若寒蝉,将此事视为雷区,不敢稍提。

早前不是对官家多有怨言嘛,总说皇帝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酷好艺术,工书善画,能诗擅词,精通音律……但大定需要的是一位励精图治有雄才伟略的皇帝,而非“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的艺术家。

好了,皇帝终于在你们一番貌似义愤填膺忠贞清介的言词撺掇之下大兴刀兵,什么收复失地振我国威,什么覆灭异族鼎定河山,那叫一个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结果呢?

“和平共处”才是百姓福祉,“养强兵而不用”才是国家发展强大的保障,这是定律。止戈为武乃为国之上策,历史已经多少次证明了,穷兵黩武是国破的先声。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废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

穷一国之力,却遭反噬,战争投进去的巨额钱财不提,还伤亡十余万军士、百姓,这责任该谁承担不需多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