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匡庐奇秀(2 / 2)

加入书签

不止美酒醉人,美景亦是一般。

看罢日出,自然要好生游览一番。

众人沿着山路蜿蜒而下,便到了大名鼎鼎的“三叠泉”。

三叠泉在庐山五老峰东面,青莲涧的下源,亦称三级泉.水帘泉。于秦楚末年始被樵夫发现。汇集了五老峰和大月山两处溪流,沿冰阶辗转盘旋,喷空而下,沿着三级断崖,分为三叠形成瀑布直泻龙潭,落差达五十余丈。一叠直垂,像一面水晶帘子,从七丈多的簸箕背上一倾下,砸在苍崖上,浪花翻滚,烟雾腾腾,白浪飞溢,溅起亿万珍珠,远看似雨雪交加,近看似大雾茫茫。二叠落差近二十丈,正是“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三叠最长最阔,洪流倾泻,满满荡荡,如玉龙走潭,巨响轰磕,飞瀑跌落处激起了滚滚波涛,浪花四溅。

此处秀美险奇,有“庐山第一奇观”之美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

众人看的心旷神怡,冯解元少不得“作诗”以记之:

“九层峭壁划青空,三叠鸣泉飞暮雨。寒入山谷吼千雪,派出银河轰万古。”

至若五老峰,则见山姿不一,有象诗人吟咏,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鱼翁垂钓,有象老僧盘坐。奇岩怪石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蔚为大观;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

冯七郎诗兴大发,乃诵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从五老峰西北向而下,不多时便见林麓间隐约有雕梁画栋露出,犹抱琵琶半遮面。

众人加快脚步循迹而去,啧啧,白鹿洞书院哪,文人圣地。

冯过等自是知晓这“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来源——

昌贞元元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

南唐开元四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楚开宝九年,楚军攻占江州,庐山国学的历史结束;皇祐五年,孙冕之子孙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间,称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堂记》,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皇祐六年春,由于兵火,书堂被毁。

后朱子夫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呈报礼部的《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丞相的报告中申述兴复书院的理由,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直到次年三月,白鹿洞书院方初步修复。

三十八年后,朱子夫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修建白鹿洞书院,使朱子夫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

时下,作为官方承认的白鹿洞书院是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在士林间影响深远。

行走于山间,渐渐见到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待得走近,但见书院门楼乃是八字形砖木石结构,重檐悬山顶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再下为花岗岩石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

徐元杰手指凌空临摹石额上的字,口中念念有词。

冯过、刘几晓得好友视这为书院题字者为偶像,倒不觉突兀。

石额五字正是仁宗朝内阁首辅李东阳,大定一代名臣。

据说李东阳四岁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刻苦师法颜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书坛乃赞其曰“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

另,李东阳十六岁中举,十七岁高中二甲第一名,震惊天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