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禹门已久(1 / 2)

加入书签

 锁院虽严,但亦有打时间差的。

坊间传闻苏轼主持贡试时,就在锁院前泄题。他提前写下了题目,送给门人李廌,就是确保李廌能考中。但送达时李廌不在家,题目被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援、章持所获,两人开始研究试题,并按照苏轼的文风答卷,最后,章援中了头名,章持得了第十名。李廌反而落榜。

且有一种作弊方式——作暗记。

譬如仁宗时,解试监试官何周才与刘光约定,在试卷中要出现三个“有”字,录取了刘光儿子刘颐、孙子刘济。但后来作弊案被人告发,何周才流放,刘颐流放三百里充军,刘济流放五百里。

而理宗朝时杨大年当翰林学士,当时赶上省试,他的同乡考生找到他,向他打听消息,杨大年很生气,乃作色拂衣而入,并说了三个字“于休哉!

后来杨大年果然主持了省试,于是同乡考生全部在答案用了“于休哉!”并全部考中。

猗欤休哉,意思是“多么美好啊”,原为赞颂的套话,但此事一出,便成讽刺之词了。

今科南京主考官杨廷和显然便深怕陷入科举舞弊漩涡,接到任命通知后即住进江南贡院闭门谢客,与外界断绝往来。

本朝主考官,乡、会试俱为二人。主考官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另有同考官十八人(初为八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二十人),多由翰林充当。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

按照本朝考试官的职能分类,会试主考官属于内帘官,主要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排定名次并上报礼部。

经糊名、警录、校对后,由同考官分房阅卷并进行预选,预选出来的考卷送主考官审阅并拟定名次,写成“草榜”。

草榜拟成后,再由主考官和礼部知贡举官主持,将拟定录取的“朱卷”与考生的“墨卷”进行“对号”,编号不对者弃而不取。复核以后,再行“填榜”,即正式确定录取名单。

对于会试主考官的选拔,虽并无明文规定有何要求,但是这可不代表谁都能当会试的主考。

本朝至今共有112人做过主考官,其中除了太宗永乐十三年的主考官梁潜为洪武二十九年举人外,其他主考官均是进士出身。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会试主考官一定要是进士出身,可是政治选官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取士制度,所以士子们的科举出身也成为了仕途选拔的最重要标准。

同时,在这112人当中,仅有一名举人,其余全是进士,这也能够看出进士和举人入官情形的差别,进士除了起始授官要远较举人为高之外,在以后的仕途升迁当中,也要比举人平顺许多。

此外,会试主考官除了由进士队伍构成之外,还囊括了一部分高质量人才。其中计有状元六人、榜眼十五人、探花十四人,一甲进士占了近四成。

呃,杨廷和又是个例外,他殿试时只考了个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人,祖籍庐陵。他比冯过出名更早,四岁时知声律,七岁时每日读书数卷,为科举做准备,十二岁时便乡试中举。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未考中,入国子监,受到国子监丞黄明善的赏识。黄明善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六年后,他登进士第,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年十九岁。二年后,任翰林院检讨。又九年,升翰林院修撰。又二年,杨廷和因参与编修《英宗实录》,升为翰林侍读。次年任经筵讲官。再二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常桓讲解、读书。三年后,《大定会典》修成,杨廷和被破格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充任日讲官。今年,奉命主持南京会试,时年三十有八,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此君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很有法度,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言,人称其“郁然负公辅望”。

观其升迁轨迹,怕是十年后便可入内阁任辅臣,继而成为大定最年轻的阁臣。

另外说一句,今科东京会试的主考官乃是他的同年兼好友梁储,是为文坛佳话。

当年,此二人同赴南京会试,梁储高中第一名,是为“会元”,梁廷和只在中游被选中。但殿试时,状元却是五十四岁的江西泰和人曾彦,探花是曾追。这两人,一个是曾鹤龄的堂侄子,一个是曾鹤龄的孙子。曾鹤龄是仁宗祥和十九年的状元。江西泰和曾氏家族真是人才辈出。而梁储获得了二甲第一名。

梁储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讲,侍奉太子读书。然后被升为翰林学士,参与编撰《大定会典》,前年官迁吏部右侍郎。

梁储曾主持学政,出任会试同考官或乡试主考,期间选拔了不少人才。又一度以正使身份出使安南,充正使,馈遗无所受,持大体,不与陪臣倡和,算是大定知名的外交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