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润物无声(1 / 2)

加入书签

 殿试尘埃落定,但后续还有不少程序需一一走一遍。

晓得资哲已从宫中出来回府,冯过第一时间登门拜谢恩师。

在汉代后期,政坛师生之中的条条框框逐渐多了起来。师生之间不仅要结成门生和恩师的关系,在当时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之中也有了一定的原则和义务。比如恩师过世,作为门生也要为其守孝发丧。如果恩师被人杀害,门生也要负责为其报仇。在政治中,恩师一旦青云直上,学生也会雨露均沾。而恩师一旦犯了大罪,也会株连到自己的学生。东汉著名的党锢之祸就是这样的情形。当时的名士李膺等人在与宦官的政坛角力中失败,他被扣上了“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的罪名。他的学生们被大量抓入狱中,后来又被禁锢终生,永远也不能为官。但即使是这样,无数的清流依旧与宦官势力作对,文人士子前仆后继。

汉代之后王朝之中,老师有了很多不同的分支。比如启蒙授课的老师往往被称为业师或者授业恩师,从孩提时期就教导学生直到他成年参加科举。这些老师一般是普通的秀才和不得志的举人充当,他们的职责是传递知识和本事。他们和学生的关系也是最亲密的,往往会有最深厚的情谊。但是,当学生走上科举考场,他们就会有新的老师。这种老师与他们素昧平生,完全是因为科举考试才走到了一起。这就是科举的主考官,一般是高官显贵担任。一旦中举,主考官就成为了所有中举者的恩师。在日后的社交场合中,见到恩师要行大礼。这些学子一般也都会在政坛中经常提到自己的恩师是谁,以求得重视来提高声望。此外,其余的考官也会在事后告知学子,这些人就被称为座师或者房师。虽然他们也不曾和学子有过交往,但是学生见到他们也要行弟子礼,表达自己的弟子身份。这些老师当中,业师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物。因为他们的政坛地位基本上都很低,乏人问津。一些心怀感恩的学子会在功成名就之后,积极探视自己的业师,以表达感谢。但是在正规场合中,一般也是只提及恩师,不把业师挂在嘴边。

冯过显然不是这种人,虽然他也较敬重周伯通、李格非与杨廷和,至于黄潜善就算了,但资哲在他心中的位置却是最重要的。

对冯过这位高徒,资哲更是越看越欢喜,听冯过说不想回家省亲,他表示支持。

虽说殿试后新科进士有一个月的省亲假,但除了家乡距东京近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回家,舟车劳顿不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往返途中,真正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再者之后还会有选官这道程序,除了一鼎甲和观政的若干名庶吉士,一部分可以直接授官外放,但更多的还需留京补缺。

本朝初,进士的任官很容易。一甲不说,二甲一名至五十名,除部主事;五十一名至三甲十名,除中、行、评、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除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除推官,余除知县。也就是进士直接授官,最低也是七品官。

但到了真宗朝,进士要侯缺。其时,铨选进士初仕须留京补用或回籍候缺。“著考试,将文理优者留京,遇有月官扣缺,即行补用;其余听其回籍,候应补之缺。”经吏部铨选的进士要等有空缺才能任职,到明宗朝也没有好转,有的进士有近十年不得官。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产生三百多名进士;每六年一次的大挑考试;不定时的恩科考试,还有部分贡生任官,捐官。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吏部选官是每月抽签,有进士、举人、纳捐、应升四部分按照规定额度同时抽签,当然抽签不是真的随意看运气抽,根据打点多少而决定你是否被抽到。到了英宗朝,一个纳捐者要捐四千多两白银才能得到知县实职,对大多数进士而言是一个天价。留京等待补官,这或许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操作。

资哲给冯过这位官场小萌新好好普及了一番新科进士选官的流程。

一甲的三名进士,状元直授修撰,榜眼、探花皆直授编修,修撰是从六品,编修则是正七品;二甲留京为六部主事的进士,主事是正六品。

状元授官有奖励头名的荣耀考虑在,可以不同于寻常进士,然而二甲进士授正六品主事,岂非比状元还高,很不合情理?其实,二甲进士初授官,实则是候补主事,而非实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