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魁天下(2 / 2)

加入书签

可想而知的是冯过三元及第的喜报传回,冯家定必会是一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庆景象。从此,冯氏家族亦可挂上“书香门第”的招牌了。那一座座牌坊便是一道道无上荣光,其影响力文字不足以描。

接下来便是授官了。

大定进士甲等和名次很重要,授官原则上是根据成绩决定的。但定初时期,进士选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没有形成固定的标准。

严格上来说,举人通过会试已经取得了入仕的资格,之所以要举行殿试,为的就是排定位次,以便于吏部授官。不过除了殿试名次以外,进士的年龄也会影响具体的授职,年龄越大授官难度越大。

洪武时期进士选官尚显粗糙,也没有一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洪武四年廷试结束后,规定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授员外郎,第二、三名授主事,二甲前十七名授主事,二甲十七名至三甲一百名分授知县、县丞。

很明显,定初时是以甲等名次为标准,授予新科进士相应官职的。但到了洪武十八年时,又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三名正七品,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这一科以甲等定品级,不分具体位次。

洪武二十六年,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一甲二、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其余二甲、三甲进士分送各衙门办事,内外以次兼除。可以看出,从这一年开始,才开了状元、榜眼、探花授翰林院官的头。

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也就是从这一科开始,规定了二甲进士在没有授官以前为从七品顶戴,三甲进士为正八品顶戴,可以按照相应的品级支取俸禄。在其后的吏部铨选过程中,原则上规定官职不应低于这个标准。

一甲进士的授官情况确定以后,二甲、三甲进士的授官仍然在调整之中。

由于二、三甲进士没有固定的授官制度,所以从洪武时期就推出了一个观政的制度。观政又名办事、隶事、试政,实际就是试用期,主要是职前培训和实习。

新科进士观政的时间并不长,一般都是六个月。不过这也不是说所有进士在观政六个月后就可以授实职,这又需要按照甲等名次进行轮流授职。通俗地理解就是,成绩最好的进士,六个月可以得到实授,而排名靠后的,则要等到前面的进士授完职才能轮到,当然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最长不会超过三年。

《吏部职掌·文选清吏司·进士除授》规定:二甲进士在内除主事,在外除知州;三甲进士在内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舍人、行人等官,在外推官、知县。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朝廷规定二甲进士“内除主事”,但由于人数较多,两京六部的官缺又较少,所以一多半二甲进士会外放知州。以品级来看,知州高于主事,可大定官场向来重内轻外,大部分人二甲进士都不愿外放。因此往往托病不愿外任。事实上,三甲进士也是如此,以放外任为畏途。

另外,朝廷为了照顾苦巴巴地在吏部候补的三甲进士,也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这几个在吏部候补的进士称为“守部进士”。

三甲守部进士未及题选部职之期,酌其年久勤劳,选除在京中、行等官。意思就是这个几个进士反而不需要外放,百分百任小京官。

官场习气认为京官品级再低也比外官优越,所以宁可在京为七品也不愿在外为五品。所以“守部进士”反而还成了让人羡慕的香饽饽,十分抢手。

呵呵,冯过可没这些烦恼,他过些日子直接去翰林院报道便可。

嗯,翰林院大佬是熟人费宏,这位老乡从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直升翰林院大学士,真乃人生赢家,入阁可期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