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春风得意(1 / 2)

加入书签

 五月初九,冯过与陈亮穿戴一新,神采奕奕的去翰林院报道。

从选举设官等方面来看,大定翰林院制度较昌、楚等朝更为完善,可以说“集历代之成”。在大定,翰林官的选拔与科举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庶吉士制度的创立,保证了翰林官的素质。定初,由于翰林官主要是通过举荐和征召的途径选拔,因为素质上的参差不一,甚至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洪武十八年,庶吉士制度正式设立,使翰林院制度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最终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的局面。

所谓庶吉士制度又叫馆选制度,即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庶吉士,并对其进行专门培养。被选为庶吉士,意味着取得成为翰林官的预备资格,再经三年“以翰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学习培养后,可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秀者被授予翰林官之职。先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庶吉士,再通过学习、考察成为翰林官,这是人才进入翰林院的唯一途径。

定初仿楚制,翰林院被称翰林国史院,秩正三品。虽然后来改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基本格局大致相同。其基本面貌如下:正官,大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二人,从五品。属官,包括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史官,包括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无品级,也没定员。

大定翰林院品级不高,低于前代翰林院甚至同代的同类机构,但靠近权力中心,是专属于皇帝的重要的中央秘书机构,直接为皇帝提供服务,备受皇帝的重视。

翰林院直接受命于皇帝,承担皇帝咨询、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职责。学士负责撰写、详正文字、考议制度等,随时备天子顾问;侍读、侍讲负责为皇室成员讲读经史;修撰、编修、检讨负责撰修实录、史志诸书等。翰林院职责还包括掌管科举事务,教习庶吉士,组织经筵典礼,稽查理藩院档案等。由于掌管科举事务,翰林院与科举之间的联系紧密,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相辅相成,不仅促进了翰林官素质的提高,还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太宗朝时,常棣命“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内阁遂成立,内阁后来得以发展强化,逐渐取代翰林院,成为皇帝身边的中央秘书机构,但是内阁大学士必定出自翰林院,也就形成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入选翰林几乎成为入阁的先决条件,翰林院的政治功能因此得到空前的强化。

正所谓是:“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从宣德楼向南到里城的朱雀门,是一座约阔为二百余步的宫廷广场,中央官署分列两旁,建筑特别壮美,被称为京部的“御街”。入宣德楼正门,是宫城内最大最高,可容纳数万人的大庆殿,其西为集英殿。

宫殿外朝部分主要有大庆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大殿面阔九间,两侧有东西挟殿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西侧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北侧紫宸殿是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西侧垂拱殿为接见外臣和设宴的场所,集英殿及需云殿、升平楼是策进士及观戏、举行宴会的场所。

皇城周长五里,建有楼台殿阁,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高架,曲尺朵楼,朱栏彩槛,蔚为壮观,气势非凡。城门都是金钉朱漆,壁垣砖石间镌铁龙凤飞云装饰。皇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南区有枢密院、中书省、宰相议事都堂和颁布诏令、历书的明堂,西有尚书省,内置房舍三千余间;中区是皇帝上朝理政之所。

内诸司皆在禁中,如学士院、皇城司、四方馆、客省、东西上濩门、通进司、内弓剑枪甲军器等库、翰林司、内侍省、入内内侍省、内藏库、奉宸库、晾福殿库、延福宫、殿中省六尚局、(尚药、尚食、尚辇、尚醢、尚舍、尚衣)诸濩分、内香药库、后苑作、翰林书艺局、医官局、天章简单阁,明堂颁朔布政府。

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二人骑着马哒哒哒到了朱雀门前,将马匹放于在专为百官“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存放处。

“马上得天下”的太祖皇帝常威非常重视皇室后代的文治武功,他要求皇室子孙从小就要开始接受骑马教育。于是,在皇室贵族的带头作用下,形成了上自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崇尚骑马的现象。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宋人能真正有马可骑乘的却是少数。原因是宋朝的马匹非常珍贵,自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绝佳养马地之后,大定每年都要花重金从燕、宁这些国家购入马匹,而这些马则主要用于军事战备,剩余的便供给给了皇家和少量官员,所以能轮到民用的,自然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极其弥足珍贵的。而朝廷自己的牧监仅仅养出了一千四百六十匹马,大定是真的很缺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