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种”字旗(2 / 2)
“种”字大旗?不就是鲁智深口里的那个“老种经略相公”,抵御西夏的种师道种将军?他不是应该正统领怀德军,驻军在宋朝和西夏交界的西北边防线上的嘛,怎么突然就来汴京城了?难道也是接到了皇帝的诏令回京述职来了?
种师道是北宋将领种世衡的孙子,种谔的儿子,也是水浒中提到的那个“老种经略相公”。在宋史中,洛阳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更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
北宋统治的一百六十八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铁马金戈、碧血黄沙,杨家将、种家军……时光倒流千年,北宋王朝战事连连,西北烟尘里,塞上马嘶中,15万种家军正与敌人交战。他们的最高将领都是洛阳人,血脉中澎湃着黄河激情,气质中显露出北邙风骨。他们有的率孤军深入荒漠,中箭死在马背上,由战马负尸而还;有的皓白须,6o多岁仍在战场上拼杀。有宋一朝,种家军无数将士血染黄沙,可歌可泣。
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死后,他的八个儿子皆在军中服役。人都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殊不知种家军更勇猛,种家一家数代保大宋。种世衡的第八子种谊,曾率种家军一部,自兰州渡河抗击西夏军,仗打得最漂亮,一举斩敌六百,利利索索得胜回朝,后转任西京洛阳使。
种世衡第五子种谔,更是了不得,他与大哥种诂、二哥种诊各统一支劲旅,号称“三种”。种谔刚入仕途时,担任陕西清涧县知县。当时边陲诸县实行军政合一,他手中有兵马,就采取分化和诱抚相结合的策略,与西夏军周旋。当时绥州今陕西绥德县有西夏部落领嵬名山,经常带人骚扰清涧县地界。可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却暗中请降于种谔。种谔答应了,他随即以嵬夷山的名义诱降嵬名山。他说:
我愿意与你修好,已经为你准备了一只金盆,请你笑纳。”
随后也不管嵬名山愿不愿意,种谔就率军包围了嵬名山的大营。嵬名山不得已,带领1万多军民归顺宋朝。种谔未伤一兵一卒,仅用一只金盆作诱饵,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
后来,宋王朝集中五路兵马进攻西夏。这时种谔已为宋军大将。农历九月廿九日,他率兵出绥州进攻米脂,但初战不利,三日未下。西夏军又调动八万兵马前来驰援。敌众我寡,怎么办?种谔就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敌至,四下里伏兵齐出,把西夏军截为两段,使之尾不能相顾。
结果,8万西夏军大败,米脂守将令介讹遇被俘。捷报传出,朝野震动,种谔之威名迅传遍全国。水浒中描写:青面兽杨志当时正在种谔手下当差,后来他闯荡江湖,还每每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干过而自豪,标榜“洒家”原本也是个军人,乃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令侯之孙,枪法是祖传云云。还有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和九纹龙史进,也是千里万里来投奔“老种经略相公”,足见种谔之威名。
这次胜利,就是北宋有名的“米脂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北宋军民的斗志。“米脂大捷”后,种谔奉命留守延州,从此固守陕北、抗击西夏,保边境安宁。延州百姓说:只要有“老种经略相公”在,我等无忧也!
正是在这次种谔指挥的“米脂大捷”战斗中,种师道立下了战功,先是当了几年地方官,后来宋哲宗亲政,加强了军事进攻,对西夏的态度强硬起来,更加重用种家军了。种师道在这一年被朝廷调回前线,率部与西夏军激战,俘虏敌军三千人并牛、羊十万多只,喜气洋洋返回京师汴梁,献俘于宣德门,并向哲宗汇报战况。
此次胜利,是宋军作战中少见的进攻性胜利,夺取了战略要冲,军事形势生变化,宋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西夏则被迫求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