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党人碑(2 / 2)

加入书签

市舶司又称提举市舶司,其官员有市舶使、市舶判官等,主要指责包括收购海外货物,用以禁榷(宋朝规定某些货物只可由官方专卖,这种贸易称为“禁榷”贸易)或上缴中央,接待各国贡使,招徕、管理和监督外商,管理本国商船及办理海外贸易征税等。唐朝时也设有市舶司,但唐朝只在广州设立,北宋却先后在杭州、明州、泉州(治今福建泉州)和板桥镇(今山东胶州市)增设市舶司,可见海外贸易之兴盛。

而赵佶上台之后,因为打算要用兵西夏,方才一度由宰相蔡京兼任了这个枢密使。

1o69年2月,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也称募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保甲养马法)。设置军器监,还改革学校与科举制度,裁并州县等。在神宗主持下,新法基本上得到推行。1o85年,哲宗即位,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全被废除。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也正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反对新派而被排挤,降为地方官,曾在黄州、杭州等多地任职。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俱有文名,世称“三苏”。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少人知道的是,所谓的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的那两位,剩下的宋朝那几位都是苏轼的徒弟!苏轼以《赤壁赋》、《石钟山记》最为著名,其词突破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传统,开豪放一派,对词的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他还是一位书法家,擅长行书,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宋四家”。

纵观苏轼的一生,三次遭贬,宦海沉浮,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和主张从来没有动摇过。王安石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时,苏轼支持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重新登上相位的司马光要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又不同意。如果苏轼当初支持王安石变法,或后来支持司马光废法,他完全可以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是,他坚持“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和自己的独立人格,宁为民碎,不为官全,这是苏轼最可宝贵的精神和品质。

崇宁元年(11o2)九月,赵佶上位的第二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个当了王安石女婿的弟弟蔡卞的关系,圣眷正隆的蔡京假托“绍述”的名义,唆使赵佶将元v年间反对新法的大臣和元符年间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如文彦博、苏轼、秦观、程颐等共12o人列为“奸党”,请赵佶御书,镌石刻名,立碑于端礼门,实则是想掌握大权,钳制天子。这碑就叫“元v党籍碑”,也称“党人碑”。崇宁三年(11o4)六月,又增至3o9人,皆称“奸党”。赵佶亲自书录这些人的姓名,刻碑立于文德殿门东壁。蔡京的手书则刻石立于全国各州县,以颁布天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