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赏(1 / 2)

加入书签

 贾诩是何许人也?

名士阎忠曾断言,说贾诩“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

初始,贾诩便使出毒计,使得李、郭汜攻破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李为彰显其功劳,甚至打算为其封侯,后来贾诩谦辞,这才不了了之;其后,张绣借助贾诩之才华,以南阳一郡之地两胜曹操。

正是察觉到贾诩的巨大威胁,曹操才使出手段,以家人胁迫,控制了贾诩。

谁曾想,贾诩竟然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若是知道贾诩此举,只怕会连肠子都悔青了。

明明是兖州的使者,可话里话外却是一副赞赏李贤的模样,这让江东诸人大为讶异。

难道说,贾诩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情报?否则的话,他为何如此断言?

周瑜念头急转,开始旁敲侧击,试图挖出情报,“李贤虽然势大,却不能一手遮天,先生为何如此断定?”

贾诩微微一笑,道:“兴水利,重农事,轻赋税,李贤在民间声望极高,只要他击败曹操,吞并雍、兖之地,天下谁人能敌?”

周瑜在心中将各路诸侯逐个排除,等到后来,不得不佩服贾诩目光之长远。

孙策倒是有些愤怒(www.ibxx.com),“强秦一统六国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李贤难道比嬴政还厉害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李贤占据大义之名,麾下兵强马壮,放眼天下,除了曹孟德之外,谁敢试其锋芒?”

孙策张了张嘴,似乎要彰显自己的存在,却听得周瑜干咳一声,他当即凛然不言。

贾诩置若罔闻,道:“若想图谋大事,军力、民望、大义缺一不可,眼下,李贤大势已成,注定不可阻挡”。

孙策闻言更是抑郁。

周瑜倒是镇定十足,只要孙尚香不死,江东终归有一条退路。

“先生既然如此看好李贤,为何不改换门庭,为青州效力?”

贾诩笑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我已经过了投效的最佳时机,不会再折腾了”。

孙策心中不屑,可脸上还是不动声色,“先生此番到底是为李贤,还是为曹操?”

“为自己,也为孙将军”

“嗯?与我有何干系?”

“我有上中下三策,不知将军听否?”

“洗耳恭听”

“下策便是维持现状,坐山观虎(www.shuxie8.com)斗,如此以来,一旦曹李之战结束胜负,其中一方的统治者一定必须滋扰江东”

孙策吸了口气,“中策呢?”

“中策便是出兵兖州,配合曹军行事”

孙策微微意动,不过还是强忍着不肯表态,“上策呢?”

“上策是联合士燮,北据青州”

孙策额头生汗,他怎么也没想到贾诩是这般观点。

难道说,是江东与士燮的联络为人发现了?

孙策念头千转,甚至没听清贾诩接下来在做什么。

“孙将军,不知你选哪一条路”

“若是中上两策融合,又当如何?”

“三年可平定天下,只是,这条路难之又难”

“先生此来,难道不为援军?”

贾诩笑道,“若有援军,自然多多益善,不过,我知道孙将军不会无的放矢”。

孙策颌首称赞,“正是如此,李贤毕竟是我妹婿,如果我这时候捅他一刀,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将军意欲何为?”

“我要见见士燮”

贾诩笑了起来,似乎并不担心自己无法交差。

周瑜倒是很贴心,“先生不妨小住一些时日,等到战局明朗才行归返,如此,也算是条权宜之计,如何?”

贾诩不置可否,“如此,有劳孙将军了”。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一番闲谈之后,贾诩告辞离去。

孙策阴沉着脸,道:“公瑾,你觉得此獠所言有几分真,几分假?”

“贾诩贾文和侍奉多主,眼界极高,他瞧不上曹操很是正常,没必要遮掩”

“难道他不怕我们告于曹操知晓吗?”

“兴许是为了彰显其诚意”

孙策微微颌首,“有些道理,不过,我倒要拭目以待,看看李贤到底有几分能耐”。

周瑜不置可否,他知道,孙策不是屈居人下之辈。

无论如何,贾诩此行都不会落空。

兴许,这便是贾诩信心十足的原因。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在两汉时期,长安的人口曾经一度超过了百万。不过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安也遭到了数次兵灾,初平元年(190),汉室势微,西凉军阀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192年4月,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192年6月,董卓部将李等人又攻入长安,后又相互派兵攻杀。

饱经摧残的长安在数次战乱之后,人口已经大幅下降,城内更是出现了大片无人居住的地区。

曹操掌权以来,施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更是大力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但长安城已经不再是那个人口过百万的超级大城了,它的地位渐渐被许昌所取代。

章武元年,刘协的尸骨抵达长安汉陵,顺利下葬,期间,曹操并未阻拦。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青州精锐出城之后并未立即离去,而是采取了一坛土样、

曹操不明何意,未加阻拦。

此时,局势渐稳,李贤离开下邳,来到兖州前线。

“护军校尉赵云何在?”李贤朗声长喝。

“末将在!”赵云单膝着地,双手抱拳。

“护军校尉赵云统御外族,杀敌无数,特擢升为镇军将军,所部骑军名曰骁骑军,来人呐,取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