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不老,海枯石烂情不变(2 / 2)

加入书签

绿珠像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低着头,好一会儿才平静住自己的心态。绿珠待在座位上,慢慢地抬起头侧望着郑楠的方向,希望他看见了自己的纸条。

课堂上老师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突然就叫到了绿珠:“绿珠同学,请你接着朗诵一下,荷塘月色中的那一段荷叶的描写。”绿珠正在走神,根本不知道老师讲解阅读到那一段了,可能是老师已经发现,绿珠的听课状态不佳,才借着朗诵的话题,把绿珠给叫了起来。绿珠听见老师喊到自己的名字,一下子慌神了,慌乱地站立起来,但不知道从哪一段读起,甚至第十二课的页面,还没有翻开呢。她拘谨地、难堪地站立着,只好拿眼睛求助于同桌刘允中。

“第二十六页,十二课荷塘月色,中间那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刘允中小声地嘀咕着,帮着绿珠努力找到要读的那一段。在刘允中的提示和帮助下,绿珠快速地翻开自己的书本,找到了《荷塘月色》那篇文章,结结巴巴、细声细语、小声朗读起来,没有经过预习,读起来句子不成句,有点涩涩的感觉,虽然嗓音细若蚊足,细腻而女气,但音调太低,像在鼻子里边发出的声响:“叶子出水、出水,很高,像、像亭亭的舞女、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点缀着那些,那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结结巴巴地读着,班里的同学们都揪心的难受,好像被某样东西卡在喉咙了,咽不下,出不来的那种难受感。

最后老师也听不下去了,打断了绿珠的朗读:“好了,就读到这里吧,散文一定要带着情感去朗诵,要读懂它字句下面内在的风景和感染力,绿珠同学上课可不能开小差哦,课下一定要认真阅读,达到背诵的程度,好的段落都是要求能背诵的,这对于你们的考试是有帮助的。正如这篇文章最后写的那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啊,希望你能认真体会。坐下吧。”

绿珠浑身都是汗水窘迫的要命,一段文章的阅读让她如同打了一场大仗。好在老师放过了自己,坐下的那一刻,她快崩溃了。

从绿珠阅读课文的语气和音调上,郑楠知道绿珠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而影响了听课,他悄悄地把桌肚里边夹在书本中的字条拿了出来,用书本遮挡着,小心地拆开来,一行娟秀的小字出现在眼前,字如其人透着涓涓的细流一样流进眼里。不见不散,看来绿珠是认真的,郑楠的心一下子收紧了。

自己在亲近绿珠之后,也思考过,自己虽有即性的冲动耦合,但情感确实是认真的,他已经把绿珠当作是自己的恋人,虽然在之前二人没有接触过,但美好已经入了心。他这么想着,见面后如何和绿珠进一步加深情感,把她绑牢在自己身边,没有背叛的那种,在自己学生的生涯中不寂寞落魄。

悄悄地把纸条收进书本,然后转头看了一眼绿珠的方向。有些内疚有些期盼和等待。此时的绿珠是低着头的,还没有从朗读的窘迫中缓过来,要不是同桌刘允中,还不知道自己要出啥洋相呢。

上课的时间对于今天的绿珠和郑楠变得特别的漫长起来,终于熬到上午放学了。随着下课铃声响起,两颗心已经跳跃着,无限趋近了。忍耐着,看着收拾书包回家的同学,准备去食堂就餐的住宿生,绿珠耐心地等待着,瞟着郑楠也在收拾书包课桌,自己快坐不住了。

中午的足球场上几乎没有人,空旷的让人看着发慌,太阳在头顶上晒着,无遮无挡,在那个与玻璃厂的交加处的围墙边,绿珠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她相信郑楠一定看见纸条了,也相信他一定会来见自己的,秋风轻轻吹着面颊,但降低不了太阳的灼热和她内心的焦躁不安。已经过去十几分钟了,依然不见郑楠的影子,难道他没看纸条,难道他根本不想见自己,或者他去吃饭了。

焦急等待中的绿珠心绪不宁,时不时地看着空旷的足球场,回味着昨天晚上郑楠和自己在这个地方的欢愉和快乐。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很快来到绿珠的面前,一句话没有说,拉着绿珠的手,这一下绿珠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猜测和不安都消失了。两个人不再说话,体会着彼此的心跳。

周边也许有那么一两双陌生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但两个人没有去想那么多,眼里心里除了对方,再没有其他的存在。尽情的释放了彼此压抑的情感,绿珠幽怨的说道:“郑楠,你到底爱不爱我?你是真心爱我吗?”郑楠看着面色红润的绿珠,情感中爱的感触更加深刻了,坚定地回答道:“绿珠,我爱你,我会对你负责的,我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天不老,海枯石烂情不变,无论如何,我都会和你在一起,永不分离,相信我!”说完再次拉紧绿珠的手。

绿珠任由郑楠索拉着,她内心深处是那么的依恋,和激动,她恋爱了,她感觉自己太幸福了,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她不再忧伤不再焦虑,她在开心地释放着自己,两个人都觉得就是这样永远在一起不分开,多么的快乐啊,这一刻彼此已经融化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