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爱国人士董卓(1 / 2)

加入书签

 在刘协及后世大众的普遍认知当中,古代那些士大夫都是有着光辉外衣的圣人。』他们秉承儒家理念,效忠朝廷,道德至上,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亦无悔。

可现在从董卓口中听到的事实,似乎并不是那样。

“陛下,你不知道这些士大夫对废立一事的反应,但你应该记得,当初某家提议迁都长安之时,满朝公卿的反应吧?”在刘协还震惊于之前的怀疑时,董卓又悠悠飘出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立时让刘协的思绪随之流动。

董卓口中之言,是关东群雄起兵讨董卓、董卓商议迁都以避祸之事。当时刘协已为当今天子,自然记得那件事引起满朝风波,遭到了士大夫们一致的强烈反对。先后有河南尹朱y、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等人冒死劝谏。董卓为此还将杨彪、黄琬两人罢职,处死了伍琼、周毖等人,这时士大夫的抗争与董卓废少帝时的沉默,简直判若两界。

这样看来,这些士大夫并不是怕死,也不惧怕董卓的武力。可为何这两件同样动摇汉室根基的大事上,他们的反应却如此截然不同?

刘协的大脑此时已经搅成了一团浆糊,历史深幕后的秘密太过阴沉,他这位只有农村村委会主任智商的现代人实在推测不来。然而,就在他颓然打算放弃的时候,却看到董卓眼中那一抹充满着戏谑的光芒,瞬间打通了他大脑当中的桎靼琢苏庖磺械降孜裁础

有人曾经说过,理解历史,必须将个人带入其中,怀着一种‘理解之同情’的心态才能明白当时人的所作所为。时代环境和思想虽然日新月异,然而人性却千年不变,汉代的士大夫与一千八百年后的现代人,在人性上并没有两个世界的差距。

任何人或任何集团做任何事,都有着前因后果。而跳出这两件事便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在此之前其实一直都在奋斗着一件事。

从东汉后期整个历史来看,士大夫这个阶层一直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他们虽然有着治国安邦的理念,也有着为苍生万民谋福祉的决心,但实现这一理念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需要在强有为的皇权支持下才可改良政治。

然而,东汉末年的朝廷简直就是一场可怜可笑到家的闹剧,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轮番在权力舞台上唱着主角,将心怀满腔抱负的士大夫集团排挤在场外。尤其宦官集团,对于士大夫有着天然的仇恨。士人奋起抗争,结果遭来了两次“党锢之祸”,一百多人惨死狱中,六、七百人被终身禁锢,不得做官。

士人自此对宦官恨之入骨,水火不容。也因此,出现了士大夫集团当中的领军人物袁绍借何进那位屠夫的刀诛杀宦官一事。可以说,士大夫在这次最后一搏时做得很不错,只可惜他们没有想到,在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的时刻,外来的武人董卓却雷厉风行地攫取了他们的果实。

如同董卓废立皇帝是为了攫取最大利益一样,士大夫们对于废立皇帝一事态度暧昧,也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之所以在董卓废少帝时沉默,恐怕是担心遭到少帝与何太后的报复。

当初,就是他们鼓动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结果何进被宦官杀死,何进之死他们难辞其咎,这是其一;

何太后一向宠幸宦官,而士大夫们在何进死后,把宦官赶尽杀绝,恐不为何太后所容,这是其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