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这回是真的学精了(1 / 2)
乾清宫。
却说王锡爵和朱赓两位内阁大臣刚刚商议过詹事府一事之后,便接到了兵部送来的两份边关急报,军国大事,片刻耽搁不得,故而两人合计了一下,便立刻召集其他的内阁大臣往宫里递了求见的帖子。
宫里回复的很快,不过片刻,王锡爵等人就在乾清宫外见到了匆匆而来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当然,其中出了一点点小的差错就是,待得老首辅遣人去寻东阁大学士李廷机的时候,却被告知李阁老已经被宣召入宫了。
听闻这个消息,王锡爵倒是没什么反应,但是朱赓的脸色却是忍不住黑了黑。
一群老大人对于宫中皆是熟门熟路,事情紧急也来不及客套,跟着陈太监就到了乾清宫。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入了殿门,几位大人躬身行礼,抬头却见天子一身绛色蟠龙袍,头戴翼善冠,面色和煦,不过让他们稍稍有些意外的是,天子的身边除了早已经被宣召入宫的李廷机之外,赫然还有翰林学士方从哲。
“兵部的军报朕已经看过,鞑靼此番来犯,却又贸然议和,不知众位先生如何看法?”
军报早已经随着请求觐见的帖子送进了宫,更何况朱常洛早已经得了锦衣卫的消息,所以没有过多的废话,直截了当的开口问道。
“陛下,老臣以为,大军不可撤!”
谁也没有想到,天子一上来就问的这么直白,大殿当中短暂的沉默了片刻,沈鲤沈阁老站了出来,带着几分小心开口道。
此番说起来,沈阁老也是憋屈的很,在场一共六个人,其中方从哲是翰林学士,严格来说并不足以参与这样的军国大事,所以错非皇帝点名询问,他是不会胡乱开口的。
而剩下的就是内阁大臣们了,前头说过,遇着这样的军国大事,在内心考量清楚之前,老大人们是不会贸然发表意见的,毕竟越往后头说话,就越能够根据局势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说话的方式。
但是殿中议政,又不能老是沉默着思量而不开口,所以就涉及到一个排序的问题。
一般来说,开口说话的顺序,就是内阁当中地位排序了,而除了首辅次辅两位明显是地位比其他阁臣更加尊崇之外,其他阁臣只有一个隐形的不稳定的排序,说白了,大家名义上地位都差不多,至于真正如何排序,就该按资历,声望,势力等一系列的东西综合来看了。
说起来,沈阁老在内阁当中的资历很深厚了,他入阁极早,甚至比次辅衷贞吉还早,仅次于首辅王锡爵,是和前次辅沈一贯一拨的。
甚至沈阁老在内阁当中,还曾经和身为次辅的沈一贯屡次呛声,甚至在沈一贯去后,一度有过登上次辅之位的机会,只可惜被衷贞吉抢了先。
衷贞吉和沈鲤并没有什么旧怨可谈,沈阁老自然也得乖乖的注意自己的身份,没再做过什么不合身份的事儿。
再往后,沈阁老依附于浙党,固然是在朝堂上进一步稳固了地位,但是在这内阁当中的排序,却反倒下降了。
原因很简单,沈阁老终归不是浙党的元老人物,他借用了浙党的势力,自然也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成为朱赓的臂助。
这几年在内阁当中,很难说他们二人谁的地位更高些,但是毫无意问的是,自沈一贯去后,在浙党当中,还是朱阁老的地位更高些。
所以往往冲锋陷阵的活儿,都得沈阁老出马,当然,本来不管怎么说,还有个李廷机垫底儿,他是最末一个入阁的,也是资历最浅薄的,自然排序也当最末。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自从承天门一事之后,李阁老在朝臣当中的声望水涨船高,帝党的势力也越发庞大,无形当中也就越过了沈阁老,甚至就连朱赓都未必能够比的过他。
鉴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沈阁老就无比凄惨的变成了首个开口发言的人……
“哦?为何?”
果不其然的是,天子依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开口问道。
“陛下明鉴,老臣以为,此番鞑靼进犯,来势汹汹,前几日兵部连报,我大同守军损失惨重,可见其人进犯之坚决,然而我大军初至大同不过一日,鞑靼便遣使前来,急欲与大明修好,岂非咄咄怪事?大战若能止息固然损失好事,但是臣恐此乃敌方疑兵之计,故而以为不可贸然撤军,当详查之后再行定夺!”
沈鲤思量了片刻,缓缓开口道。
应当说,沈阁老说的是比较保守的,他既没有说答应议和,也没有说不答应议和,只是提出了对于鞑靼议和诚意的质疑,算得上就事论事,不偏不倚。
接下来便是朱赓,这二人一向俱为一体,沈阁老说完,朱赓也上前说道。
“陛下,老臣亦是此意,是战是和暂且不论,此番鞑靼突然遣使议和,未免太过奇怪,何况老臣记得上次军报有言,此番土默特兴兵犯我大同乃是为三娘子而来,然则现在三娘子毫无踪影,扯力克却突然遣人议和,用意尚待详查!至少三娘子的行踪查明之前,我大明暂时不能同鞑靼合议,臣提议,遣派钦差奔赴大同,前往土默特一探究竟更为妥当!”
这下子殿中的大臣们都觉出味来了,今天的朱阁老可反常的很啊!
这话说的看似没什么毛病,但是却不大符合朱阁老反对开战的一贯态度啊,而且不知为何,众人隐隐约约觉得,今天的沈朱二人说话似乎格外谨慎……
“不妥,土默特兴师犯我大明,杀我大同守将,如今我大军奔赴大同,粮草辎重已动,岂能就此停戈止息?陛下,老臣之见,此时尚非议和的良好时机,既然我大军占有优势,当继续前进,挟大胜之势狠狠的给土默特一个教训!”
相比之下,次辅衷贞吉老大人的态度就鲜明的多,虽然早先的时候,衷次辅对于出兵一事也是不大赞同的,但是他好歹还能分得清楚轻重。
议和?开什么玩笑!
大明调动大军,筹集军费,任命官员,征用民夫,耗费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结果鞑靼的一句话,就要停戈止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