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五.又一条生产线(1 / 2)

加入书签

 就在李儒晋和工作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胡为民过来了,钢铁厂是建在沪海的,虽然是属于国家,但依然能给沪海带来巨大的利益,例如居民的就业问题。

钢铁产业毕竟还是属于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的大,500万吨级的钢铁厂,至少需要上万名工人,除去领导层和要求比较高的技术人员,钢铁厂至少需要5000名以上的普通劳动力。这可以解决沪海多少的就业问题。

在生产线运抵钢铁厂之后,沪海对钢铁厂的照顾和关心又上了一个等级,作为主管经济的胡为民,居民的就业问题就在他的分管范围之内,所以他是三天两头的往工地上跑。目的是什么,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今天,胡为民又按时按点的来到了工地,见到李儒晋和工作人员都一筹莫展的愁眉苦脸的坐在那里,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一个一举两得的建议。

现在摆在钢铁厂面前的主要难题就是没有合格的钢铁来制造生产线上的零部件,说白了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却忘了这个世界还有一招叫做“借米下锅”。

李儒晋这边有相对应的技术,沪海这边有钢铁厂,虽然钢铁厂无法生产达到要求的钢铁,但李儒晋可以利用手中的技术对钢铁厂进行升级换代啊,正好德意志的技术可以在升级换代中加以应用。

这样不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钢铁了吗,顺便可以把沪海的钢铁厂提高一下档次,一石二鸟,一举两得的办法为什么就不用呢?

胡为民的建议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李儒晋,李儒晋懊恼的拍着自己的脑袋,这么简单的办法,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人的思维都有一种误区,还有一个就是钻牛角尖的想法。

李儒晋和他的工作团队都在想着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忽略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入了思维上的误区,而且还钻了牛角尖,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而胡为民不懂技术,在这件事上他完全是一名旁观者,正应对了那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李儒晋立刻带着相关的工作人员赶去沪海钢铁厂,做改造前的准备工作。沪海钢铁厂,一座年产量只有50万吨的小型钢铁厂,但在这个世界,在大文帝国中,已经算是规模不错的了。

毕竟整个大文帝国一年的钢铁产量也不过600--800万吨,50万吨的产量也算是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了。

在李儒晋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改造方案很快就出炉了,沪海钢铁厂也进入了半停产状态,其实对沪海钢铁厂改造最大的地方就是对炼钢高炉的改造了。

这次改造不但使用了大量的德意志技术,李儒晋更是把前世地球炼钢的大杀器给祭了出来--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法,正是这项技术的出现,极大的加大了整个世界的钢铁产量,同时高质量的特种钢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现在,李儒晋对沪海钢铁厂的改造还比较简单,这项技术的使用更是避开了沪海钢铁厂,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这项技术完全是这个世界最为顶尖的炼钢技术,应该属于绝对保密的技术。

如果这项技术泄露出去,改变的不至是这个世界工业上的格局,更会引起这个世界势力格局的改变。这项技术注定在沪海钢铁厂的出现只会是昙花一现。在李儒晋的眼里,这项技术还是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才能放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