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文的一些解释(2 / 2)

加入书签

戒规振坛僧道津,唤醒压方紧相随。”

诗意是说,皇帝使用的“惊堂木”称“龙胆”,又称“震山河”,其意是天子一拍,四海皆闻,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后使用的“惊堂木”称“凤翥”,又称“凤霞”,以显示高贵;丞相使用的“惊堂木”称“运筹”,亦称“佐朝纲”,以显示其宰辅重任身份;将帅使用的“惊堂木”称“虎威”,又称“惊虎胆”,用以壮军威;御史、知府、县令等文官使用的“惊堂木”称“惊堂”,以助声势,严肃气氛;和尚、道士使用的“惊堂木”称“振坛”、“驱邪”、“戒规”、“醒木”、“令牌”,都用以醒神;私塾先生用的“惊堂木”称“醒误”,亦称“呼尺”或“戒尺”,和以维持课堂纪律;当铺用的“惊堂木”称为“唤出”;中药铺、医生使用的“惊堂木”称为“慎沉”,又称“审慎”;客栈柜房使用的“惊堂木”称“镇静”;说书艺人使用的“惊堂木”称“醒目”,又称“过板石”、“拎儿”、“止语”等等,开篇前一拍,是在告诉听众保持安静,说书马上就要开篇了。据一些老艺人说,“惊堂木”共有十三种说法,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糕点店饽饽铺也有一块,称之为“茯苓”,舞台演戏时用的小木头,谓之“如意”,南方叫“响堂”。这些“惊堂木”已经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的惊堂木,但它们都能辅助使用人强化渲染气氛,用处大同小异,只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随着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称谓,故将它们划为一类。

连阔如老先生曾在他的《江湖丛谈》一书中用一首诗来描述此事:

一块醒木上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辖黎民。

圣人一块管儒教,天师一块警鬼神。

僧家一块劝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

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

江湖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