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太黑(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突突突突突突……

临时改造的试验车间内,架子上一台新制出来的150cc发动机正在运行,这是厂子试制出的第二台发动机,与第一台试验品相比,这台发动机是严格按照技术参数和工艺要求制出来的,实际工况参数与设计参数相比还有差距,但差距并不大。

比第一台试验品要强上许多。

林河听了半天,其实屁也听不出来。

他当年可不是研究发动机的。

但在一干徒弟面前,还得装出副专家派头。

没错,是徒弟。

林河现在也要带徒弟了,厂子生产摩托车其实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除了他这个抄作业的半个专家,没一个专业人士,所以带徒弟培养人才也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

至于招聘人才……

想屁吃呢,现在可不是二十三年后。

厂子也是有编制的,没有编制还怎么招人。

况且就算想招,也未必能招到合适的人才。

现在可不是新世纪,想找个专业人才不比找只大熊猫容易。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培养人才。

“记录下的数据呢,拿过来我看看!”

林河看了半天,问记录人员要数据。

发动机测试期间有专人负责记录各项运行数据,这是最直观的实验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反应发动机还有哪些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设计肯定没有问题,百分之百复制过来的。

但制造不可能没有问题,这个要正视差距。

不管工艺还是工人技能,跟小鬼子还是有差距。

即使林河的抄作业跟传统意义上的抄作业不同,不但有整套的设计方案,还有所有零部件的设计参数和相应的工艺技术,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复制产品,但那只是理论上!

装备和人员的差距依旧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记录人员答应一声,连忙去拿台账。

试验车间的工人都是从其他分厂调过来的,大多数是大学生,少部分中专生,都是技术人才,而且年轻人居多,主要是学习能力较强,比上了岁数的工人容易培养。

台账很快拿来。

林河接过来翻了翻,看了看最近记录的运行数据。

之前还好好的,这一看就发现了问题。

“rms值记录没问题?”

林河指着记录发动机振动的一个数值。

记录员瞅了眼,道:“没问题,昨天开始出现的异常。”

林河皱眉:“再测一下我看看。”

记录员答应了一声,取来一个老旧的仪表,接在了发动机上。

老式的机械表,跟先进无关,只能凑合用。

数据很快出来,林河看完就皱眉。

记录员没记错,数据确实有问题。

rms是发动机振动数据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指标出现异常或变大,不用想也知道发动机有问题,解决这种不知为何会出现的问题,是工程师最最头疼的。

设计没有问题,那肯定是制造过程中出了问题。

可研制这台发动机,完全是按照工艺标准进行。

林河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所以才头疼。

翻了翻数据库,发动机振动过大,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一箩筐。

也不知道是哪一条,只能一条条去验证了!

林河交待下去,就离开试验车间,去了厂部看苏小美。

做实验这种事,枯燥乏味且浪费时间,既然手下有工具人可供使唤,他可不想整天蹲在技术车间,跟一堆钢铁零件和油料打交道,简单实验手下这些技术人员就能搞定。

比如换个不同标号机油测试等等。

又不是搞研发设计,这么简单的活哪还用他亲自动手。

分厂厂部。

苏小美最近比较忙,马上月底了,事情一箩筐。

别的都还好说,工人的工资不能耽误。

虽然发工资是厂子财务的事,但具体每个工人发多少是分厂的事情,分厂要负责把工资造册填表报劳资科,劳资科审核完后,再报财务科发工资。

这年头没电脑,所有工资都要靠手工完成。

苏小美是分厂会计,每到月底都得忙上好几天。

结果到了厂部,分厂厂长李国平正在会计室指导工作。

林河想闪已经晚了,被李国平拉去办公室喝了一盏茶。

出来的时候中午下班时间又到了,遂跟老领导一起下班去食堂。

中高层不吃大食堂,有个小食堂,标准自然比大食堂要高的多。

不怪人人想当领导,待遇的差距实在太大。

科室领导、分厂领导是平基,都算是中层干部。

林河其实不太喜欢小食堂的氛围,那里的阶级太明显,相比之下他还是更喜欢大食堂的热闹氛围,奈何实在是受不了大食堂的大锅饭,而且最近每次去大食堂吃饭,碰到认识他的人看他的眼神都比较怪,才不得不接受了职务带来的待遇,去了小食堂吃饭。

十人的大桌子,端上来七八个饭。

米饭馒头面条想吃什么就拿什么,相当的丰盛。

不怪下面的工人喜欢骂领导,区别对待太明显。

工人到大食堂吃饭还要饭票,没票都不给饭吃,中高层却不用这些。

差距如此之大,怎不招人恨。

吃完出来,碰到几位厂领导,林河打了声招呼,换来了几位厂领导的赞赏和表扬,总觉的这些领导们都戴着副面具,面具下面究竟是什么,有点看不分明。

下午在办公室坐了会班,感觉颈椎有点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