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火力打击(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十章火力打击

因为调整作战部署需要时间,所以从八月十八日开始,美台联军主要集中利用空中优势与火力优势,重点清除南京市区里的军事目标与高价值战略目标,主要就是东南军构筑的防御工事。

这明显是一个艰巨任务。

按照美军掌握的战术情报,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东南军在南京市区内至少修建了十五万个防御设施。虽然其中半数以上是假目标,但是美军的侦察手段还无法分辨真假,也就只能将其全部当成真目标。

毫无疑问,在部署防御的时候,东南军从东北军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

比如美军的侦察机与无人机都装备了红外成像照相机,其中比较先进的几种,还能通过地下设施排气口的温度,来确定地下设施里是否有人。当然,那些只出现在电影中的,能够穿过墙体与天花板发现屋内人员的红外设备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存在的。针对这一情况,东南军仿照东北军在战场上采用的办法,在每一个地下设施里都安放了一台加热气。如果有较为完善的排气设施,放一火炉也能管用。

红外侦察设备不管用之后,美军开发出了一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发现地表以下三到五米的防御工事。在北方战场上,东北军很快就搞清楚了这种雷达的特性,即雷达探测的是地下空穴,而不是地下工事,并且在遇到金属体的时候会出现误差。东南军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因此专门挖掘了很多地下空穴,并且在一些建筑物的地下室内铺设金属网,让美军无法准确找到地下工事。

可以说,美军的先进探测手段,在中国战场上受到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受此影响,在北方战场上,美军的基本战术就是对发现的所有目标全部摧毁,不去甄别真假。

到了南方战场上,美军也继续奉行这一战术。

这下,问题出来了。

南京市区有十多万个目标,全部摧毁的话,那得使用多少弹药?

要知道,打击防御工事,主要得用制导武器,而且最好是在制导炸弹与空射导弹,只有在美军攻入城区之后,直射火力才派得上用场。在这个战场上,要想让炮兵发挥威力,也得使用制导炮弹,而且炮弹的威力过下,对付深埋在地下的防御工事很吃力,远远无法取代炸弹与导弹。

即便使用制导炸弹,美军也会背上极为沉重的包袱。

比如,用F-35A来执行轰炸任务,并且不考虑隐身需求,让战斗机在五千五百米,也就是小口径高射炮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最大射高以上投弹,因此可以使用外部挂架,一架战斗机也只能携带十二枚能够钻地八米以上,也就是能够对东南军地下工事构成威胁的五百磅级激光制导炸弹。即便按照百分之百的命中率计算,也需要出动近一万架次的战斗机,才能摧毁全部目标。部署在东南战场上的F-35A的数量不到五百架,按照每天出动两次,也需要十天才能完成轰炸任务。

事实上,这只是理论计算,实战情况肯定糟糕得多。

因为中**队在市区内部署了不少野战防空系统,所以F-35A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主要还是使用弹舱,不敢使用外部挂架,因此每次最多只能携带四枚五百磅级的制导炸弹。如果为了提高F-35A的生存率,即在防空导弹的射程外投弹,再用无人机提供引导,就得使用配备了滑翔弹翼的制导炸弹,而F-35A最多只能在内部弹舱里携带两枚这样的炸弹。考虑到战斗机的正常维护,还有作战损失。如果由五百架F-35A来打击南京市区内的地下防御工事,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全部轰炸任务。

当然,美军能够出动的,显然不止是F-35A,但是能到南京市区执行轰炸任务的,除了F-35A之外,就只有F-第三代战斗机,别说去南京市区上空,甚至不敢靠近南京市区。

更重要的是,到这个时候,美军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制空权了。

在东南军发起战略反击的时候,中国空军就调整了作战部署,增强了在南方战场上的兵力投入。正是如此,南方战场上的中**队才敢大举出击,在芜湖与铜陵方向上取得重大胜利。同样的,在美台联军发起进攻之后,如果没有足够的空中掩护,陈必时也不敢让绕道撤回市区的主力部队驰援句容市。

虽然在绝大部分时候,美军的空中优势仍然非常明显,但是在某些时候,中国空军造成的不仅仅是麻烦。

在八月十八日,也就是帕特里奇做出攻打南京的战略决策的当天,中国空军就在上海方向上发起了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首先出动大批第三代战斗机,将美军的防空战斗机吸引到了太湖方向上,随后由J-20机群突击了上海港,轰炸了停泊在黄浦江上的美军船只,取得了炸沉十一艘、炸毁八艘的重大战果,并且让美军损失了数十万吨作战物资。

撤出战斗的时候,J-20机群还利用美军防空指挥混乱的机会,偷袭了在杭州湾巡逻的美军预警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