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直面难题(1 / 2)
第二十七章直面难题
既然已经成为事实,陈必时没再纠缠个人问题。
进入正式话题之后,罗耀武首先介绍了北京的防御部署。
客观的讲,北京的防御部署并没有罗耀武之前说的那么糟糕。
狄劭康遇难之前,东北军得到优先照顾,获得了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主战装备。按照罗耀武的安排,这些装备优先提供给了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多余的则交给了第十五集团军。狄劭康遇害之后,随着东南军发动战略反击,华中军也参与了反击行动,所以东北军不再具有优先权。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华中军与中原军得到优先照顾,获得了大批原本应该送到北方战场上的主战装备。
这一情况,在南京沦陷前,也就是十月初出现转变。
主要就是,中原军的建制较为完备,又没有扩充主力集团军,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主战装备,而华中军在芜湖战场上的损失并不大,王虞珉又有较为强烈的大局观,在与刘诚志谈过之后,主动提出应该首先加强东北军。
到陈必时来到北京的时候,东北军又获得了相当于一个主力集团军的装备。
虽然按理说,罗耀武应该将这些装备分配给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或者用来武装第二十六集团军,但是在短期内,东北军肯定无法获得更多的主战装备,而在北京保卫战中,拥有两个建制完备的主力集团军已经足够打一场战役级别的反击行动了,而其他主力集团军都以防御为主,不需要太多的装甲部队。
受此影响,罗耀武将这些主战装备大致平均分配给了几个主力集团军,确保每一个主力集团军都有一个装甲师或者摩步师,即拥有有限的装甲力量,以此来增强正面防线上的防御能力。
对于这种编制方式,陈必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南京保卫战已经证明,在以城市为依托的防御战中,装甲力量很难集中活动,也就难以形成突击力量。对防御作战的一方来说,合理利用城市内的建筑物更加重要,而让建筑物作为装甲力量的掩体,设置流动火力点,才是利用装甲力量的最好办法。如此一来,就得将装甲力量分散到整条战线上。当然,前提条件是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装甲反击力量,在正面防御取得成功之后,通过装甲反击来击溃进攻的敌人。
可以说,南京保卫战没打胜,主要就是东南军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装甲反击力量。
比如在争夺句容市的战斗中,如果东南军有一支像第三十九集团军那样的主力部队,结果肯定会不一样。守住了句容市,东南军就能守住外围防线,不用从禄口国际机场撤退,也就不会那么快退守市区。
在北方战场上,东北军明显比东南军更有优势,罗耀武手里有两支装甲反击力量。
如果有必要的话,罗耀武甚至能将第二十六集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的装甲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从而获得第三支装甲反击力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北军没有问题。
“主要还是缺乏主力部队。”陈必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东北军的最大问题。“虽然从规模上看,东北军有七个主力集团军,满编的话有三十五万人,再加上几个具有主力集团军战斗力的新编集团军,总共大概有六十万人左右。但是京津地区的外围防线大约一千公里,防御纵深在一百到五十公里之间,按照每公里部署一个营计算,至少需要一千个营,算上预备队的话,则需要一千五百个营,几乎等于所有主力部队的总和。问题是,东北军的编制并不健全,就算人员够了,装备也不够,战斗力肯定有严重欠缺。在主战装备只能满足三个主力集团军的情况下,人员数量至少得翻倍,才能确保防线不失。”
“人员应该不成问题。”罗耀武稍微停顿了一下,“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还能动员上百万官兵,仅民兵部队就能动员数十万人,加上临时动员的民众,肯定能够凑齐这个数。主要问题还是装备欠缺,没有足够的主战装备,人员再多也没用。”
“那就只能调整防御部署,采用新的防御战术。”
“什么战术?”罗耀武问了一句。
“东南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总结出来的战术。”陈必时回答得非常干脆。“虽然东南军没能守住南京,但是很多战术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增强地下防御能力,充分利用城市内的高大建筑物。与东南军相比,东北军有很多优势,比如东北军至少能够凑出几支像样的装甲反击部队。只要能够合理应用这些作战力量,再加上以城市为依托的防御阵地,肯定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只不过,即便如此,东北军的兵力仍然不太充足,毕竟北京与天津的城区范围都要比南京大得多。”
罗耀武点了点头,承认了这个问题。
“现在动员了多少民兵,以及多少民众?”
“民兵的总规模在一百五十万以上,而且还可以动员出这么多民兵。战斗力都不错,现在的民兵中,绝大部分都是跟随东北军从东北战场上撤回来的,参与过东北战场上的作战行动,为主力部队提供了有力支持,很多还上过战场,有过实战经验,与正规军的配合也比较到位。新动员的民兵正在接受培训,我让黎卫东负责这件事情,安排了几千名教官,在各个地区就地培训。相对而言,新动员的民兵在战斗素质上差了一些,不过士气不成问题,积极性也很高。”
陈必时点了点头,等着罗耀武说下去。
“民众方面,没办法统计出确切数字,主要是很多民众只参与防御建设工作,并没有随同军队执行作战任务。按照我的估计,从九月初开始,每天参与建设工作的民众都在两百万人以上。”
“现在城区里还有多少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