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半山寺之谜(2 / 2)

加入书签

老和尚双手合掌道:“阿弥陀佛,此签的确是出自本寺,但早已时过境迁,事非事,不可再解。年轻人为何要问起几十年前之事?善了善了,善即是了,了即是善。只要及时与过去的是非作个了结,便可终得善果。反之,如果想求得人生之善果,则必须要与过去的是非有个了结。常言所谓放下,即是此意。唯有放下过往,才会有你期待的善果。年轻人切记切记,阿弥陀佛。”

艾祥感觉心中的谜团像被人从中牵出了一个线头,长期困扰着自己情感的死结也开始松动了,他似有所悟地长叹了一声,望着老和尚说道:“阿弥陀佛,谢谢长老的指点。”

老和尚望着艾祥劝戒道:“阿弥陀佛,老僧在此已有四十多年,可以说是阅人无数。往来寺庙之人,或为自身结个善缘,或为亲友祈求福佑,或为家族兴旺而广种善田,或因曾误入歧途而为自己赎罪,或因心灵所惑而求得一分安宁,或因求助无门而来祷告菩萨,或因尘缘已了想要皈依佛门……,老僧只说因果,行善得善,作恶得恶,因果报应,有所因必有所果,这就是世间的公道,也是佛法的根基。年轻人不要在心中沉迷于求什么,而在于实际去做什么。只要做了你应该做的善事,就是为自己种下了善因,你迟早会收获善果。阿弥陀佛。”

艾祥虔诚地合掌念道:“阿弥陀佛,长老所言极是,如醍醐灌顶,让我获益非浅。”

从半山寺回来后,艾祥变得比以前更加地安静,内心也似乎更加的孤独。他原本便喜欢独来独往,半山寺之行后更显得形单影只了,犹如一只脱离了雁阵的孤雁一般,漫无目标地扑楞着翅膀,眼里尽是无助与哀伤。

艾祥想起自己大学生活期间,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迷恋上了油画,被油画色彩表现出来的象征意义迷住了。他这个医学院的高材生,经常有意地跑到美术学院去蹭课。

在油画艺术中,色彩是情感表达的符号,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绘画手段,也是最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语言。他从那些千变万化的色彩中,有时能体验到一种积极的充满生命力的向往,有时却又能感受到一种不安和悲伤。这些色彩强烈地冲击着他的灵魂,与心灵深处某种潜藏的痛苦和记忆产生了共鸣。

有一次,艾祥在听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赏析课时,看着电子屏幕上展示的那幅巨大的油画,他莫名地流下了热泪。

这幅富含哲学意味和神秘主义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艺术家生涯中最知名的一幅大作。这幅巨大的油画,不仅被高更自己认为是一幅空前绝后、艺术创作登峰造极的作品,而且还是向世人表现艺术家高更个人内心思想、精神世界、艺术理念,以及对世界对生命本身的沉思和哲学认知的一个窗口。

看着这幅巨大的油画作品,艾祥起初觉得整个画面色彩实在是过于怪异了,人物和景观也很特别。再仔细地看下去,那种大面积的蓝色和绿色,以及点缀其中的几处褐色和橙黄色,却给了他一种神秘莫测、阴森恐怖的暗示,让他觉得脊背有些发冷。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随之也成为悬在艾祥心头上的几个巨大的问号。这是高更对生命本质与意义所进行的探索,也是高更对人类、对世界本质的叩问。

艾祥透过那些怪异的色彩,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心灵上产生了穿越时空的共鸣,特别是画面中的那尊有些模糊的佛像,渗透了无限的神秘色彩,也给艾祥带来了无比震撼的冲击。

在半山寺,艾祥又从那些佛像的神秘色彩中,再次感受到了这种震撼和冲击。曾经久久盘踞于自己心灵深处,对自身命运的思索和疑问,再次回到他的眼眸中。

他凝视着那些庄严的佛像,看到了一种超凡的智慧。这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智慧,只有净化了心灵才能到达彼岸;他得到了一种禅悟,这是一种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种种问题的思考和探求的启示。

艾祥记得那天临近中午时分,自己在山门外等候黎玉莲下山的时候,那个行色匆匆的中年和尚看向艾祥时的眼神,也让他百思不解。

艾祥在和他四目相对的瞬间,捕捉到了那个和尚眼神中包含的迷惑,怀疑和不安,在他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极大的疑问。那个和尚究竟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才会让这个出家人能够走心走神的呢?

(下期预告:第146章山居缘烤山鸡)<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