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第一性原理(2 / 2)

加入书签

继续往下听,偶尔还记笔记,毕竟是思想的火花,值得学习。话说回来,前段时间在宾馆里搞头脑风暴,徐畅然拿出那么多点子,很多都被采用了,靠的是什么?不是灵机一动,而是思想深邃下浮现出的灵感。

教授讲到“第一性原理”时,徐畅然开始不太在意,以前没听说过这个词,后来听了一阵,也产生了兴趣。

教授介绍说,第一性原理是量子力学和计算物理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从头计算,无需任何经验参数,只用少量基本数据做量子计算,得出分子结构和物质的性质。第一性原理方法强调用少量的基本事实或假设进行分析。

虽然讲解比较简单,徐畅然仍然感到一束光亮照射过来,照亮了意识中一些晦暗的地方,这是他内心一直期盼的哲学的光芒。

记得有个作家说过,好的作家能够看到真实的事物,接近本质的事物,而很多人看到的则是被掩饰的事物,被堆砌之物弄得面目全非的事物,他们没有能力直抵真相。

从某种角度说,好的作家的目光相当于婴儿的目光,看到的是最原始的事物,也就是第一性的事物,但和婴儿不同的是,他能用成人的思维去处理。

文化是一个双面刃,一方面它让人获得生存的根基,另一方面又给事物添加一层层遮盖物,最后让人弄不清原初的事实。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学习文化,又要警惕文化对事物的装饰与改变,要保持抵达事物真相的眼光。

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经说过,俄罗斯作家的优秀之处在于他们总是从事物的第一性出发思考,而不像同时代的欧洲贵族,在客厅里谈论第二手事物。

别尔嘉耶夫认为,这种从第一性事物出发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俄罗斯的思想力度。

想想还是有些道理,俄罗斯在上个世纪初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激进的社会制度,引发了全球的一波跟风潮,不过,70年后,他们认为这个制度不好,又主动废弃了这个制度,结果又引来一波跟风,这也是他们思想的力量体现。

这些认识和教授提到的“第一性原理”是想通的,即便在以前不知道这个名词的时候,徐畅然也比较注意不被第二性的事物蒙蔽,尽量回到事物的根本,今天他发现,这种思维方式被命名了。

所谓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到事情的根本,抓住最根本的东西,而过程中的冗余,都可以去掉。

去掉冗余,并非一个抽象的理念,在生活中,随时可见这种行为。比如,徐畅然去听讲座,很多时候他都坐在最后几排,不像其他人,总是争前排,讲座开始后,听一阵,如果觉得听的价值不大,他就偷偷从后门溜出去。

这个从后门溜走的行为,就是“第一性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因为听讲座的目的是丰富知识和经验,如果觉得对方做不到这一点,或者不合自己胃口,就放弃听讲座的行为,节约这一段时间。

但这种行为往往是少数,一般来说,每场讲座都有人中途退场,但人数不会太多,有各种因素。

按照“第一性原理”来思维的人不占多数,多数人是按照“比较思维”来行动的,别人都在做,那么他也做;别人都不做了,他也放弃,这样的行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行为变化幅度小,令人感到安全。而“第一性原理”往往要求抛弃大量冗余,有时采取垂直行动,幅度较大,需要较强的行动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个讲座让徐畅然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是的,他就是按照“第一性原理”指导行为的人。

爱默生说过,以前行吟诗人喝着木碗里的清水就能陶醉,而如今的诗人却要靠酒精和药品刺激,按照这个原理,就需要返回到木碗里的清水那种状态,虽然实际中,木碗里的细菌会比陶瓷碗里的多。

chapter();<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