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一年战争、六国(2 / 2)

加入书签

嬴政挥手示意所有内侍离开,他招手让熊单走进他。

嬴政让熊单坐在身边道“放心,国事家事我还是分得清的。”

熊单“谢大王。”

熊单靠着嬴政道“秦国会没有事的,对吗?”

嬴政拦着熊单的香肩,轻轻拍着“那是当然,老师的才学太尉这一职也是可以担任的,只是老师说了,专人做专业的事。”

嬴政“老师对于兵法之道比你想到的要深很多。”

“在邯郸城之时,时不时就会听到老师对我讲解兵法之中的得失、进退之道。”

熊单靠着他,轻轻的闭着眼睛道“我想要一个孩子。”

嬴政“好。”

漫长的冬季过去了,新春到来。

这一年,嬴政登基五年,十七岁;炎闇三十岁。

同年,韩王薨,太子韩安即位。

楚国春申君在开春的第一时间就联系的其余五国,商议了全力进攻秦国的时间。

同时,楚国新增的二十万大军也已经向着武关进军。

汇合之前的楚军共四十万楚军对战六万秦军。

炎闇只的放弃商县,向着最后的最城退去。

王翦得到燕赵联军发现全力进攻的意图,于是他想咸阳请求了大量军备,用来对抗墨家机关兽。

蒙骜也率领着八万秦军向着内史最城奔来,留下了三万秦军用于抵抗韩魏齐三国联军。

韩国军队撤回去了一大半,新王立,必然是需要大将军回去效忠的。

齐国也不在增兵,魏国没有兵。

最城是咸阳之外最大的一座城池,属于咸阳的拱卫之城。

炎闇领着两万重骑军、四万步卒进入最城,接管了城池的防御工事。

炎闇“需要坚持三天,三天蒙骜才能赶到。”

下面的众将“明白。”

这一战已经死了太多人了,郭斌再一次重逢之中,中了楚军之计,葬送了大量的秦军重骑军,那一战也让整个秦军损失惨重。

楚军开始攻城了,秦军开始防守,军备秦军是不缺的,缺的是人。

这一战,就连各地的百姓都被拉来担任后备。

卫所的改制在这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经过卫所训练的百姓,不论男女对于普通的军事后备完全能够胜任,甚至一些主动请缨上战场的男子也被允许。

算上这些人,秦军已经伤亡过八万,秦军一半多,百姓也占据了不少份额。

现在的六万秦军中,大部分步卒都是百姓编入的。

城中的百姓担任起了运送军备的任务,有条有序的运送着滚木、热油、金汁、滚石和弩失,柴火。

天黑了,楚军的攻势没有停下,炎闇下令换防。

休息好的秦军开始接管城头防御工事,继续抵抗着楚军的攻击。

蒙武看着城下的楚军道“太师,用不用组织骑军冲锋一波。”

炎闇摇头道“不用,天色已黑,楚军有可能布置了陷阱就等着骑军出城,到时候中计就难救了。”

蒙武看着依旧攻击的楚军,他点头道“这样的概率很大,楚军连夜攻城是不是就是想要引诱秦军出城。”

炎闇“应该就是如此,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楚军会一反常态的连夜攻城。”

楚军大营。

项燕看着秦军没有出城的迹象,下令道“继续攻城两个时辰,两个时辰后之后收兵。”

传令官将项燕的命令传达下去,前线指挥的将军再一次领命擂响战鼓,组织了一波楚军攻城。

深夜,楚军总算是退了。

第二天,当楚军准备攻城之时,才发现昨夜城头之下的军备大部分都已经消失不见,看来秦军连夜打扫了战场。

项燕依旧准时下达攻城的命令。

今天黄昏时分,楚军收军。

炎闇看着手上的信鹰,将它放飞之后看着手上的情报。

炎闇“明天夜晚蒙骜就能赶到,让骑军凌晨时分离城,到城外等候,等蒙骜大军一到,配合蒙骜直袭楚军大营。”

蒙武领命离去。

天亮,项燕按着时辰下达了攻城的命运,今天,一定要将这座城攻下。

炎闇看着楚军,他下达命令道“传令下去,全力防御楚军,不用控制弩失,尽全力的发射。”

双方的传令官都将军令传达下去。

楚军之中,所有的战鼓擂响,代表着总攻分时候到了。

秦军不甘示弱,擂响战鼓宣泄着怒火。

双方都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全力出手。

中午了,楚军的攻势换了一波又一波,秦军的城头失守又被夺回,夺回又失去,再被夺回。

就这样,持续到了黄昏,但是这一次,楚军没有收军,依旧在在擂响着战鼓,进行着攻击。

炎闇看着远方,等待着蒙骜到来。

城外一座小山后面,秦军的重骑军等待着,等待着上阵杀敌。

时间不断的流逝,夜色越来越深,炎闇的嘴角上扬道“来了。”

炎闇“传令给丰文、户田,让他们奇袭楚军大营。”

传令官离开前去传令。

炎闇“传令下去,就说援军已到,继续坚持。”

又是一名传令官离开前去传令。

地面的震动让项燕明白,秦军的重骑军出动了。

项燕下令道“传令下去,命所有骑军前去阻拦秦军骑军。”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项燕感觉到了不对,怎么对面的震动越来越大,秦军难道还有如此之多的军队。

很快,探子就来报到道“将军,东面出现了秦军的迹象,人数大概有七万左右,全是骑军。”

项燕愣住了,秦国那里还有军队来源,三面作战,秦国的军队已经全速被拖住了,不然也不会拉各地的百姓补充军伍了。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