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5章 科举(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牢笼英才,奴牧天下。是科举制度的主要政治诉求。

在这个世界,大周帝国末期时,第一百零三任周天子开创察举制。周天子广发求贤诏,命分封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选贤之法察举制度的先河。

把察举作为选官的制度,是从一百零五任周天子开始的。周天子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而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第一百零七任周天子把察举制度发展成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察选低品的目标是各地小官吏,以及精研经典经书的士子文人。

分封国每年向大周集权中心推举贤良。察举制在大周帝国末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大周帝国选拔了大批贤良之才,同时也奠定了继承国大臻帝国臻武帝科举制度的基础。

之后随着大周帝国皇权衰弱,察举成为豪强与官吏提拔亲信的主要手段,完全丧失了牢笼英才的作用。

十八路诸侯逐鹿时期,选拔贤良的制度发展为九品中正制。臻武帝祖上亦是大周分封国之一。

而这九品中正制,正是其祖父采纳能臣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此法核心是在各州郡择取有卓绝见闻、有乡名乡望的官员任“中正”。

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之内贤良,将他们分为九等,作为朝廷授官的依据。臻武帝其父当政时,在各地添大中正之职。但是这种制度不到十年就被名门望族左右,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在五金城外,俞氏嫡子喝骂武镇国手下将军吴长喜,说他帝都之门尚不能入,由此可见名门望族还未忘却这种荣耀。

臻武帝掌权以后,横扫六合,肃清宇内。为了加强集权,打击世袭名门望族,因此推出科举制。

规定所有官吏须由职权部门提名,废除了以往的州郡征聘制度,以及九品中正制。

如今大臻帝国的科举制度,除有秀才、明经以外,还有进士。这两种制度皆适应一般士绅的底线,通过科考,即能入仕为官。

由此以来,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学子,只要有才能出众,便有机会越过龙门,成为掌权阶层。

经过大臻几代帝王的努力,科举制度又发展为制科和常科两种取士方法。

制科由帝君临时下诏设下科考,选“非常之才”。参考者不论是任上官员,或常科及第者,亦或平民百姓。皆可参与其中。

八王之乱平定,文帝上位后更是建立殿试制度。即为科考以后由帝君在朝殿主持最高级别的科考。士子在殿廷及第后,直接授于官爵。

科举分为三试,即州府试,京试以及殿试。州府试每两年举行一次,八月廿六开考。次年春季举行京试,秋季举行殿试。

州府试做为第一道门槛,学子们只要迈过去,就能得到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称谓——‘秀才’!

夸过京试的学子获得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称谓——举人!科举科举,只要跨过去就是中举。

殿试三甲可得状元、榜眼、探花郎称谓。余者为进士,意味着比举人更进一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