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海无涯(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秋收农闲开学日,正是新生入学时。

裕源村北面,地势较为平坦,石沙铺地,青砖绿瓦一排排,远远望去,有一座占地两百多平方米的二层阁楼建筑,格外显眼。

这座阁楼是木质结构,黑琉璃瓦顶,青白石的花瓣纹底座,虽然有些陈旧,但是看起来还是很华丽。

阁楼漆红色的大门有两米高,三米宽,很是宽阔,门外左右两边摆放着,两只一米多高的石狮子,显得庄严雄伟,大门上面挂着一副牌匾,牌匾上用狂草书写四个大字:裕源乡塾。

裕源乡塾建于宣德六年,由唐县县令亲自督建。

宣宗统治的时期已是国泰民安,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国家富裕了,就大力发展教育,朝廷拨给下面大量的财款用来办学。

由于裕源村归唐县管辖,而唐县又隶属京师省保定府,所以唐县的县官办学很是卖力,以至于像裕源村这样的偏僻山村都办起了一座像模像样的乡塾。

朗朗的读书声断断续续的从阁楼二层传出,飘散在寂静乡村的长空中。

明朝政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可见这里的“教授”、“学正”、“教谕”已有针对教师不同地位,资历的含义了。到了现在,教师的称谓保留最普遍的要数“老师”了。

而乡塾和私塾的塾师统称为夫子,是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明朝。

阁楼一层是刚入学不久的新生,二层是往年的学生。

乐文同学刚来到乡塾时,感觉犹如当年刚入小学时的情景一般。

新入学的学童在教室里,有哭闹的,有嬉笑的,也有厮打的。

乐文坐在最后面的板凳上,看着前面的情景,让他直翻白眼。

和乐文做在一根板凳上的是一对男女,穿着雍荣华贵,一看就是村里的富家子弟。

男童长的双眼皮一对眼睛大大的,小麦色的皮肤,看起来唯一不足就是长了一对招风耳。

女童小小年纪就透着一股灵气,柳眉杏眼,皮肤白皙,楚楚大方。

“你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还来乡塾上学啊?”

乐文一旁的男童看了看女童,眨了眨双眼皮问道。

“是我爹让我来的,你管的着吗?嗯?”女童柳眉一挑不客气道。

“……说话这么拽,那你叫什么名字啊?”男童挠了挠他的招风耳又问道。

“哼,要你管,你难道不知道要问别人名字的时候,要先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吗?”女童教训道。

“哦……我叫郑良才,你呢?”这个自称郑良才的男童迟疑的又问道。

“爹爹说女孩子家不能随便把芳名告诉别人。”女童挑了柳眉道。

乐文在一旁听的是一顿无语,这女孩家教还真好。

“你骗人,你都说了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就可以问你的名字了。”

郑良才有些气恼的说道,两只招风耳都气的通红通红的。

“哼,谁骗你了,我只是教你些做人的道理,又没说一定会告诉你,我的名字。”女童不客气道。

“你……”

郑良才还想说什么的时候,一名头发花白,胡须却微黄的老者,晃晃悠悠的拄着拐棍走了进来。

“安静,……都安静。”

老者走进教室喊道,本来乱哄哄的教室骤然变的安静了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