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连锁反应 四(2 / 2)

加入书签

《中国好声音》精“选”与实“秀”

《中国好声音》中同样存在“选”与“秀”的错位,但这两部分的特点则恰恰与《超级女声》形成了或正、或反的对应。“选”的过程浓缩却精华,“秀”的过程实在也专业。

《中国好声音》节目组将其分为了“导师盲选”、“导师抉择”、“导师对战”、“年度盛典”四个阶段。节目一开播,便进入了“导师盲选”阶段,而之后的三个阶段,其实都可以视为直接跳跃至了对应《超级女声》的全国赛阶段。而在《超级女声》中占重头戏的分区海选、晋级这些过程,则通通从节目中被省略掉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节目组就不需要完成这类工作。如此的设置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选”的过程被大大压缩,“秀”的比重势必相对提升,整个真人秀的过程也变得紧凑起来。

不过,比重的压缩并不意味着质量的下降,甚至可以说《中国好声音》里“选”的部分更为精彩,是浓缩的精华。最具代表性的盲选阶段,四个导师,四把转椅,“有没有嘉宾会转过来”,“什么时候会转过来”,“最后有几个嘉宾会转过来”,这一连串的疑问,相当于四颗随时都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伴随着选手的整个演唱过程,观众的整个观看过程。这样的评选方式与以往相比,大大提升了节目的悬念感,而最终悬念揭开的方式,还是通过极富噱头、具有另类仪式感的转椅子的方式呈现的。可以说,悬念、意外、冲击贯穿着导师评选的过程,让其变得极富娱乐感。

除此之外,在导师选择之后,节目又加入了选手反向选择导师的环节。这一尝试又为《中国好声音》“选”的部分增添了一个亮点。而究其原因,这一部分的成功便不再源于编排设计之上了,而是胜在某种象征意义的把握上。节目中,这反导师作选择,地位、权力瞬间转换,放佛形成了所谓的“逆袭”。这下便又戳中了大众的要害,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了。这一点上的成功模式与《超级女声》中的短信投票的成功如出一辙。在虚幻和臆想中,满足了观众的某种政治、权力、地位的诉求,节目组收获钞票,观众收获满足。

“选”的比重虽被压缩却不失精彩,《中国好声音》的“秀”的部分则同样出色。顾名思义,中国“好声音”,其重点便在声音之上。而比赛中对选手的考核指标,评委的评语考量,虽不是始终聚焦音乐,却也是大致不偏离音乐的。

将《超级女声》与之比较,其实可以容易的感受到,音乐性之于各自节目的地位。如果说《超级女声》是一场主持人、评委、选手的一场唱唱跳跳、东拉西扯的娱乐秀的话,《中国好声音》确实算得上一场水准<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