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谁是英雄

“圆以融,乃中庸之精义也。”

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事,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盛赞孟尝君的政客也瞠目结舌。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了王安石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依然心怀敬意,他对于历史的“万世之至论”作了重新的洗礼和拷问,冲破了千百年来围住世人的樊篱。且不说他后来的变法是如何风雷,单是一篇文章,便可朗照北宋的万里荒原了。

自古以来,圣人们便将中庸之道率为安身立命的底线,中庸之精义,便是一个存在于世人心中的圆,稳定,规范,面积大,所以的余地也大。一切棱角都被磨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点出格。“士无求用于世,惟求无愧于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些众多的隐者和中庸之徒,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冷清画面。

而所有叛逆者一律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世界需要秩序,正如历史上的王安石、范仲淹、康有为、戊戌六君子。挑战权威与中庸的下场,是被贬至荒野之地,眼睁睁地看着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或者更为惨烈,为着一生的梦想血染中国大地。

谁是英雄?

四季轮回,春秋变幻,那些宗庙祠堂里文官武将的石像,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严勇猛;在改朝换代的时光中一脸漠然。历史风化了他们颜容,却将那些“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影像雕刻得愈发清晰。我们赞颂着他们“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自由,称许着他们热颈抗暴政的铁血人格,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葬身何处,捧着鲜花却不知如何吊唁,但这些英雄的名字,已镌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时间会记得他们,他们与这时光同在。这些人构成了人类前进的先驱。

我想,我们的生命需要开发出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一个四平八稳的圆圈固然规整而有序,但那不规则的多边形如同黑夜中闪烁的光芒,它的辉煌足以将我们黯淡的人生照亮。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努力地生存。新的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保障。因循守旧,使中华民族在160年前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无法摆脱多灾多难的宿命,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平衡这历史的不公殚精竭虑,他们试图冲破旧制的樊篱,创造一个大同的世界,面对这一幕幕创新的历史和这些与时俱进的人们,我们将如何告慰?

总是万水千山,总是收不回的目光,苏格拉底有云:“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虽然生命无法复制,我们绝对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使生命更加丰富,也更加美丽。静观世界求一是,诚对苍生不二心。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面对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躲躲闪闪的呢?

晶莹雪寂寞林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雨满面,又曾不止一次因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

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一、大家闺秀篇

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丫头们乐意,这样的好小姐上哪儿去找啊。

宝钗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外露,仅是在凤姐儿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事。可是从这对事情的处理中,便能看出她的睿智与过人之处。

其次,在大观园中要比的便是美貌与才能,这两样她都具备,此乃天下奇女子。

其实宝钗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宽广的心胸,她敢于承担生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啊,你就像是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好。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

二、泪水长流篇

也许黛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双哭肿得像桃核一样的眼睛了,不知道这玉儿的眼泪为什么如此的多,哭得让人断肠。

在大观园中,这位恐怕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了吧。由于家庭变故,从小寄居外祖母家的她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样,才使得她多疑、猜忌。然而在骨子里,黛玉有的是水一样的柔情。

对待自己的爱情,黛玉敢于追求,她愿意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打破了这些规矩。尽管她最后含恨而死,但仍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

虽然黛玉有时会有一些小性子,小心眼,但这始终无法抹去遮住和她独有的光辉。黛玉啊,你就像是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特别,与众不同。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三、合篇

无论宝钗,还是黛玉,无论是圆,还是星,她们各有各的光辉,各有各的美丽。宝钗的规矩――像圆;黛玉的新颖――像星。

我们看宝钗,也看黛玉;我们爱宝钗,也爱黛玉。我们要学做圆,也要学做星,闪耀独特的美丽光环。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高起的高楼不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

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今天接过试卷,我不由的在心中赞叹――这是语文考试的一大革新!没有了平日里框架式的出题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能体现水平的试题结构,我不敢说规范化的试题有何弊端,但我可以说,创新需要勇气,它不仅是在选拔人才,更是在引领中国文学走向风格化,这是一个成功的前奏!

我们在适应别人的创新,而为何我们不尝试着跳出枷锁呢?

当你看到身边的交通警示牌上写着“小心慢行”,而美国的交通警示牌上却写着“如果想让你的车子游泳,请照直开”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风格的魅力。“小心慢行”一句极其规范化的话,或许只会让人不屑一顾;而创新的产物却不一样,它在给人幽默感的同时,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驾驶员的心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有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而带上风格的创新,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许会让人拥有喜出望外的收获。这就是新生事物旺盛生命力的写照。

也许你要说,被圆圈套住的事物有章可循,它更稳定;可是别忘了,跳出枷锁,创造风格,永远领先于被规范化的条条框框,因为它被注入了一种鲜活的思想――创新。

贝多芬说过,一个的人的一大优点,就是在陈旧与新颖之间果敢地选择了新颖。

面对同样一颗石头,许多雕塑家都说它是一个不属于艺术的顽石,可是罗丹以他特有的眼光识慧于这颗石头,并把它雕成著名的大卫像。正像其他雕塑家所言:这颗石头上的纹路与艺术相悖离,可是为何罗丹却不这么认为呢?因为他走了一条不常规的路。他用自己的技艺,避开石头固有的纹路,创造了雕塑界的一大“奇观”。

是什么东西如此出类拔萃,是什么东西敢于走出枷锁,实现完美?是创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它们在向“规范”挑战,是它们为敢于创新的人蓄积了胜利的呐喊。

规范化的城市、街道,规范化的工作、学习,规范化的生活、娱乐,是否已经让你厌倦了?没关系,只要你带上在规范的圈子里所学的知识,用勇气武装自己,带上一颗年轻朝气的心,坚定地跳出这一束缚思维的条框,你就会看到创新在向你招手,它会带领你走向生命的另一个极致!

自信一点,跳出枷锁,创造风格吧!看吧,前方的鲜花在为你歌唱,因为你是明智的!

回答

一千个哈姆莱特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他悲剧命运的哀伤,对他“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对他……

四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独到的美……

不妨套用苏轼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的,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

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只看见一个空洞,而乐观者却品味到它的味美。

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

是的,我的心执着于我见、我闻、我悟。

条条大道通罗马

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自不相同。正所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但我相信:条条大道通罗马,历艰辛殊途同归。

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论”风趣而深蕴哲理。东部地区飞速发展源于西部的支持,而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也必需东部的鼎力相助。设若以老观念来解决问题,东西部齐头并进,那中国的发展不知又要经历多少艰辛。

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阳下的阴影,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简单算出;有人用绳子与楼房比较,然后测绳子长度;有人用气压计,从楼底到楼顶,通过气压变化来计算;也有询问楼房管理员……

问题的出现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则是终点,过程则不惟一。方法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事移世易,方法多变。

我的回答

我不是怀疑论者却仍想像北岛一样高呼:我不相信。是的,没有惟一。我喜欢从苹果的横截面中发现一颗星星;我喜欢丢开参考答案让思维纵横驰骋;我喜欢博览群书,看看群儒舌战;我喜欢看秋树婆娑,眼底却没有哀伤……

就让每一颗心去读懂多姿多彩的世界,就让每一双手去开创各自绚烂的人生。

这,就是我的回答。

一枝一叶一世界

小时看通俗小说,得道之士比如吕洞宾之流出场,常吟两句定场诗曰: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后来知道,他的诗中便有“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的句子。若是佛门的高僧,则常吟: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气魄大得紧。

小时懵懂,理解为高僧仙长法力高强,能把世界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或者一粒沙子上。好比《西游记》里的小妖,真的认为孙行者那只葫芦能装天,心里羡慕煞。

这是我所作出的最原始的解读。

后来学唯物主义,有过念头:是不是说,世界这棵大树,是数不清的枝叶构成的?一枝一叶虽然渺小,但共同构成了大千世界。――这话虽不错,但这是另一个道理。一枝一叶一世界,和“一粒粟中藏世界”,是异曲同工,是谈“藏”,而不是构建。“藏”字当做蕴藏解,隐着“容纳”的意思。庄子说,蜗牛角上有两个国家争斗不休;胡司令唱: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俩国家之于蜗角,胡传奎之于水缸,才叫作藏。

佛说的更明确:纳大千于一芥子。一个米粒大的地方,能够容纳一个完整的世界。

要从物质角度去理解,很简单:这不可能。要容纳整个世界,就得一个地球。一片树叶就只是一片树叶,顶多藏些细菌和尘土。

幸好,我们还有个博大的精神世界。

从传播学的角度,一片树叶可就不是一片树叶了。它是丰富的信息的载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它的飘落,能够推断季节的变换;它如果被压在地下,成为化石,便成了至宝,可以推断地球的运动、当时的气候、植物的进化;如果,它被夹在一本借来的书中一起还给书的主人,那么,它本身可能就是一首隐晦的情诗。

我们使用的二进位编码,可以把整个大英博物馆的内容放进一个小小的磁盘中,那么,从理论上说,把整个世界的信息承载上一片叶子上,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它承载的是一个蕴藏丰富信息的世界。

这并不是唯一的解释。这片叶子,如果是出现在审美领域内,它有多大的魔力呢?

苏曼殊有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莽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而在钱钟书眼中,一座老座钟“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在诗眼看来,一朵小花之中,便蕴藏了整个春天。一座钟表,便容纳了人类的丰富情感。李香君的桃花扇,宝二爷的通灵玉,也是这样的小花和座钟,兴亡世变、悲欢离合、尽在其中。别小瞧了一沙一石,诗人投射上情感和美,放在诗腹中酝酿、烹煮,绣口一张――沙不是沙,石也不是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它容纳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情感,它是半个盛唐,它是整个世界――如s・・e所唱:手不是手,它是温柔的宇宙。

这片树叶,如果出现在哲学和思辩的层面呢?回过头来看,那些高僧和仙长,可是研究传播学,或者搞艺术的么?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埂古的问题始终高悬在人类的头顶,我们无从解答,却没有放弃过探寻。

一开始的探索,是从具像中发现抽象。如禅宗所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人们以为,道在虚无飘渺间,在高远幽冥处。深山藏古寺,绝处有高人。但这个见解,层次是低的。高人不见得必须在深山,平地亦可得道。更高的层次似乎是,见山仍是山,见水还是水。

佛在灵山说法,说是说法,却不说话。只拈起一只花,示诸众人。众弟子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他悟了道,传了佛的衣钵。

宇宙间的奥秘,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杨朱说,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遂千载万年,背上小气鬼的骂名。然而,他毕竟不是葛朗台。但他想表达的是,对为了整体而可以损伤个体的警惕。一根汗毛,代表着一个个的人。

据说,持戒森严的僧人即便喝水时,也要持咒: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如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一碗水虽浅,但里边有芸芸众生。

道在何处?在一举一动,在一颦一笑,在日常琐务上,在寻常事物中。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修道。庄子甚至说,道在矢溺。可到厕所中寻。

见秋毫之生,格致流年暗转,察一叶之茂,体味生机涌动,观一花之开,印证无上菩提。世界在何处?且于一枝一叶上观。

寻找美的答案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何谓美的答案呢?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各人的思维理念各不相同,原来美的答案也同样是各色斑斓的。而我们寻找美的答案,如同让生活更加绚丽,让平淡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态度更加美好!

在巴塞罗那有许多令人心迷的建筑,其中有个最为生动名为巴特罗公寓的建筑就诞生于伟大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之手。一位女士有幸搬人后,却百般抱怨这奇异的建筑怎么也容不下她的一架钢琴。这时我想巴特罗公寓的构型的确独特新颖,却不知高迪怎么解决这位女士的疑难。而高迪给了她一句话的回答:您可以改拉小提琴!我想这位女士一定当即会笑出声来,不但怨气全无,说不准真会试着拉拉小提琴呢!现实中有丰富多彩的答案可以回答女士的抱怨,而我们为何不从中选取一些美的答案使生活更加生动呢!

当爱迪生的实验室被一场大火一焚而尽时,他的儿子非常难过,也想尽力安慰父亲。而爱迪生却对着壮观的火势说道:幸好一把大火把我过去的错误一一烧尽,我又可以重新开始啦!如果是我,也许我会气愤,也许我会气馁,而看到爱迪生的话,我觉得我浑身充满气力啦!

人生也许就可以看作是一段寻求答案的历程,一个场景,一段遭遇。我们付之于答案,各人的答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怀着欣赏的目光,涂之以美丽的答案,生活想必更加地美好,让人充满向往。

不久前一次放学我被迫不能骑车回家,等了一会儿公汽也没有着落,于是我就干脆步行回家。其实这在我很自然,我也似乎特别钟情于步行,尽管路途“遥远”。一路上我不自觉地左顾右盼,的确平日匆忙回家,何时顾及身边的看似单调的景致。不自觉地我还哼起了一首久违的老歌,心情越发觉得舒畅。倒是有人好奇地投来目光,也许觉得我这种年龄背个大书包轻闲走路的人很少见吧。最终我花了50分钟才步入家门,出了一身汗,可感觉却无比的好。我想当时我可以气冲冲地搭“的士”赶回家,甚至打电话向家长求援,但是我很庆幸自己给平凡的生活点缀了一滴“美的答案”,使我多年以后仍可回味那段50分钟路程上平凡又似乎新奇的一点一滴。

生活正是如此,你自己可以使它更美丽,当我们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它,它的确如同一首待,一幅画或一段乐曲。

心弦上的焰火

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

舟摇摇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也很写意――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孟德在赤壁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凌云壮志却被昏庸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英雄难以再倾力保家卫国。纵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惆怅哀痛令人心酸,也敌不过朝野中奸佞小人的蜚言流语,最终只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饮恨长辞。但那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言壮语激情四射,永远震荡人们的心灵,回响在大地河山之间――纪念岳飞,让我懂得了何谓“精忠报国”的铁骨铮铮,澎湃着我爱国的血液……

还有在边疆飞驰的将军李广,还有在沿海抗倭的戚继光,还有那横渡长江的百万雄师,等等等等,都在我心中浇铸成一座心灵的丰碑,大写着他们如高山般巍峨,如海水般深邃的精神,成为我人生航海上永不灭的灯塔……

没有铺满玫瑰花的红地毯,也没有震耳欲聋的掌声,历史悄悄地落下帷幕,而我却用清纯的心灵去装载这群君子的幽雅淡香,澎湃激情,去深深纪念他们,让他们永远似火凤凰一般不断涅重生,如荆棘鸟般在尖刺刺破心脏时唱出世上最美妙的歌,让他们的价值追求在熊熊烈火中燃放,也点亮我的生命,化为我生命中那扣人的心弦……

心弦上的焰火,我永生守侯……

不能忘记的过去

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纪念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沙滩上有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犹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战被逼迫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犹太人们仍抱着复兴的希望,他们从不放弃,从不妥协,他们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来自于哭墙。那堵饱经历史沧桑的哭墙,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过去,光荣与梦想。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来到哭墙下,纪念自己的前人,正是这份纪念的心情,让这个民族保存着自信、坚韧,让他们再一次在地平线上高高站立。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金属中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并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灵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到:“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板,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包容是阳光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相关的话。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恨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水边的女人

我看见西子浣沙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随波而去的,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但贾府并不是一个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觉得你在被束缚,被一堵堵围堤挤压着,仿佛就要成为一潭死水。你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海棠诗社或许就是一次吧。当你写下“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时,你的灵动已无法更变地展现在那一尺白宣之上。然而,李纨却依旧把胜者的皇冠戴在了那个只会写“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钗头上。不置可否,宝钗用她特有的淑女风范展现了大家闺秀自重与懂事,而黛玉,你又输在何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月窟仙人缝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试问你输了吗?没有,恰恰相反,你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为什么碧蓝的清池不会改变它的颜色?智者乐水,欣赏的就是它的灵性与矢志不渝的心志。黛玉,你总是在这么抗争着,为着你的初衷,也为着你不变的灵气。也许,你已经头破血流,也许,你带着那一丝不可遗忘的悔憾辞世,然而,如水,如你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面对封建的枷锁,你选择了水,洗一身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汝――水边的女人……

点评:本文真正要写的是《红楼梦》中的“汝”――林黛玉。黛玉“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这是“一泉清流”,但在贾府这“一潭死水”不能“任水自流的地方”,黛玉“被束缚”,被“挤压”,“已经头破血流”,面对封建的枷锁,世俗的偏见,她不服输,她“还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在灵动的水边,她写下了《葬花吟》,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智者乐水”,黛玉这位“智者”,这位“水边的女人”,为着“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将“一泉清流”,将“水的灵动”演绎到了极致。文中所引的诗句,信手拈来,活泼灵动。小作者在特殊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内,写出这样构思新颖,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实属难能可贵。

昭君行

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来吗?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我,多么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长安城中的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我的身影了!

泪,从我的眼眶溢出。

呆呆地望着车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腰,它们也在为我难过。天边飞来两只小鸟,在我的车边落下又飞去,叽叽喳喳似在说着什么,它们在对我说么?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中的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记得,在宫中,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每一日都在猜忌与妒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后,我面对的是毛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泪水。我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毛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

我笑了,是由心底涌出的喜悦。

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过我的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

回眸处

回眸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见远古的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象,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奔跑的力量震烈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带领着人类走出了矗立的谷,万尺下的深渊,走出了文明之路。

侧视时

侧视时,我看见那峥嵘岁月里,孙中山奔走于乱世镇静的脚步,那脚步曾停留在李鸿章的府衙,曾踏上过北上的火车,曾奔跑于起义的山冈之上。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势,终使他赶上了时代的浪尖,冲碎了千百年来不变的封建桎梏。

凝神望

凝神望桥上车水马龙的过往,以卞之琳《断章》中的姿态,时而见到孩童背着手执着这样那样的器具快步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或是看到小商小贩背着行囊跑向欲走的公交车时的情状;亦或见到笑脸洋溢的成群的老人们迎着朝阳一路小跑……

似乎谁都在跑,都在追赶着什么,那跑动时被风吹起的发丝,顺颊而下的汗珠,鞋上溅起的水花总是给人生命的蓬之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