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内斗内行(第十二更求订阅为盟主桐棠加更二)(2 / 2)

加入书签

这个时代没有凳子和椅子,所谓的坐和跪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席地而坐,铺上一张席子那叫坐,什么都没有就叫跪了!

进入大殿以后,四位大臣却没有人说话,气氛有点诡异。

司马聃必竟年轻,没有什么城府,他忍不住的道:“不知众位大臣有何要事?”

殷浩咳嗽一声,道:“陛下,镇西将军张遇反了(必要解释一下,这里和晋书有点冲突。谢尚得镇西将军官职是在平定张遇之乱之后)张遇派其部将上官恩、乐弘攻打仓垣(注!)督护戴施。”

张遇本来是后赵将领,因为苻健强占了他的小妈韩氏。

这样以来,他就与苻健结下了不解之仇。张遇只得跟从冉闵反赵。后来,眼见秦军东征,谢仁祖谢尚不战而逃。让张遇报仇无望,气得他只得再次降魏!张遇降魏之后,张遇选择当魏国杞县公。心腹上官恩也被冉闵封了一个涡阳候!

至于张遇攻打戴施,纯粹是自找的。

乐弘见冉闵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东平郡、赵赵之敌。而王猛则更毒。他紧紧抓住燕国民族问题,燕国是以慕容部为主体,其他部落为附庸。民族之间的关系矛盾重重。王猛就利用慕容部与其他部落之间的矛盾,离间燕国。

有矛盾的给他们无限扩大,没有矛盾的则制造矛盾,分化燕国。这样以来燕国实力大幅度受损。主要还是因为燕国扩张太快,没有统治底蕴。更何况最擅长处理民族关系的皇甫真、慕容恪此时手中都没有掌权。

这样以来,就让王猛以最简单的方式像剥肉一样,将燕国的其他附庸民族从燕国整体上剥离开来。

燕国实力大损,魏国则实力大幅度增强!

更险恶的王猛采取了同样竟争的机制。按照各个民族投靠的时间不同,把魏国的民族分成汉籍、归化籍、夷化籍三个级别。汉籍不用解释,就是汉族人。在魏国这个民族权力最高,待遇最好。其次是归化籍。就是自动投降的部落。这样级别的民族在福利、待遇上面比汉族稍差。

但是也有当官为将的权力。至于夷化籍则不同了,这种统统归为被军事上打败的民族。他们就是奴隶。要么青壮全部被打乱分编,成为青州各屯田区的奴工、矿山的矿工,各大工坊里的奴工!由于人员被打乱编制,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也不怕他们反。

剩下的老弱没有反抗能力,只能被其他部落欺压。

这样以来,魏国从燕国那里得到大量的免费劳动力。而他们归化籍的部落,因为在魏国得到的好处远比在燕国多,所以自然是越来越多的部落向魏国投降。

至于军事上,王猛依靠他们全部都是骑兵的优势,采取草原骑兵游击战。再配合冉明发明的平面拒马和陷马坑,打得慕容评是一点也没有脾气。

此时燕国因为冉明消灭其十四万精锐,冉闵利用燕国对赵郡李氏毫无保留的信任,用计吃掉燕军五万人马。

而慕容评的十万精锐被王猛拖得死死的,追得越猛,损失越重,最后不得不采取避而不战的策略,退守的坚固的城池里。这样以来,王猛虽然没有办法攻克燕军防守的城池,不过却让燕军主力拖死,让他们无法支援并州战场!

还有代国一看燕国偃旗息鼓了,他们也不得独力招惹冉闵!

这样以来,魏国在北线的局面大好,王猛全面收复冀州清河、河润等郡。而冉闵则占领并州大半领地。

乐弘以前曾是魏国的平南将军,跟着吕扩反叛魏国。现在看到冉闵势如破竹。心里很是紧张,他与上官恩两个一合计就鼓动张遇集中兵力攻打戴施。

驻守仓垣的晋军戴施其实就是一个酒囊饭袋。张遇所部能称得上是精锐的也不过三千余步卒,其他六千多都是辅兵。结果戴施三万人马硬打不过张遇的一万人马。经过三天的激战,戴施从仓垣一下子退到了谯城。仓垣在开封的陈留东南四十里,而谯城以北,两地差不多直线距离三百余里。

这个晋朝的东路大都督一下子丢地三百里。这下中军将军殷浩坐不住了!只得让连同蔡谟、司马显桓温来求见司马聃。

司马聃虽然年龄小,不过打了败仗,丢城失地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不过他终究不算是一个神童,他按照平时太师所交代的那样,露出思付之色淡淡的道:“此事容朕好好想想!”

对于北方的战局,桓温有第一手的军事情报,他叹了口气:“这晋室江山,真的保不住了吗?”

司马显如同老僧入定,蔡谟让他来,他就来,来了也一言不发,仿佛丢的不是晋朝的土地一样!

好一会儿,蔡谟道:“太尉如何看待此事?”

桓温由于在灭掉氐人成汉国之后,在朝野之中声望一时无两,所以司马显、蔡谟等人对其都深深的忌惮。为些司马显还专门提拔了殷浩、谢尚、戴施、郗超等一部分将领来分润桓温的兵权!

对于司马显的用意,桓温也不是傻子,他当然明白。

戴施战败,谢尚畏敌,殷浩无策应对,对于这样的事情,桓温还是乐意见成的。

桓温就淡淡的道:“对于张遇反晋此事,臣以为当理性妥善处置,否则将引起不良反应。”

桓温的意思很明显,他巴不得冉闵在北边把势头搞得越大越好,最好的是朝中众将全部战败,最后轮到他去收拾残局!

PS:原本打算留在存稿,可以在家好好过年,现在不管了,希望票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