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值不值’引起的反思(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李书枫隐约记得,前世有几位大学生为了救一个落水的人,结果人救出来了,他们却死了,当时几乎整个社会都在讨论,用几个人的命去换一个人的命,值不值?

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必然有着不同的答案。

但斯蒂文在这方面的处理却非常高明,这种高明体现在故事的起因和结局。

起因是瑞恩的母亲有四个孩子,却有三个战死,为了不让一个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伤心,值不值?结局是一场阻击战,并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军人的荣耀,值不值?

通过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这么做是值得的,影片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实现了军人的价值,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

所以,从电影的角度而言,《拯救大兵瑞恩》绝对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但如果透过影片去看历史,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应该说,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文主义,不过是一种看似美利坚的人文主义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美国在二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全世界的后勤商人,见风使舵的钟摆阵营。

我们也知道,在以反法西斯阵营完全胜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谓的阵营对垒,并不是以法西斯和反法西斯,来简单划分输赢和好坏。

更加中肯的说法,这是一场带给全人类的浩劫,而这种浩劫,是基于政治阵营上的巨大游戏,以及对世界人民的漠视和冷淡。

诚然,政治阵营是绝对给自己做足美好和英雄的功课。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各种标榜模范和先锋队伍,以及无穷无尽的神话传说。

而在战后几十年后的好莱坞,美国人愕然发现自己在二战中所付出的努力,不是被埋没殆尽,就是自己利益熏心,未等做出楷模,战争就结束了。

因此,纳粹德国成了美国人民站在正义阵营中的邪恶化身,英勇无畏的美军战士成了横跨海洋的急先锋,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民主自由的卫道士。

而斯蒂文正是一个能挠到大众痒处的商人,虚构了自己的神话,却仍然假戏像真一样。

这就如同以坦诚之心和流氓手段,对待初出茅庐的姑娘一样,真假莫辨。

是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拯救大兵瑞恩》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而斯蒂文之所以敢这么虚构影片的底气,也在于美国在二战中是反法西斯阵营,是战胜国,所以他可以大胆地想象,可以肆无忌惮地德国士兵看做无情的纳粹。

李书枫记得,前世在厦大读书时,一群人在芙蓉湖畔讨论《拯救大兵瑞恩》时,一位德国留学生说道:“如果,二战中,我们德国不是侵略国,那我们也会拍摄出这样的影片,甚至拍摄得更好。”

这话并不假,在当时德意志思想的引导下,德军作战异常勇猛,战场中有无数现实的英雄,而不是虚构的。

“但不管怎么说,它还是一部好电影,一部值得学习的电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