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分析敌情(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汪大人带着柴宝臣并云林等人出发,前往宣府,一行人走了十来天,终于来到了宣府的城门外。只见士兵站在城墙上,把守着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城门外树林里,更有士兵有序地训练,他们不断变换着阵形,这应该是城防兵,和演武场上的训练还不太一样,他们只是例行巡逻,但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气势。此地真不愧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防范如此严密。

汪大人的马车行到城门口,只见门口站着甲士十人。看到有马车过来,有士兵立即上前盘问。汪大人掀开布帘,拿出调令文书。士兵不识字,将公文交给什长过目,什长看过后,倒也恭敬,拿着公文点头哈腰来到车子旁,交还给了汪大人。汪大人朝他点点头,放下了车帘。车夫驾着车驶进城去。

汪大人走进道台衙门。由于他的官职是巡抚宣府,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所以早有三司官员等在衙门里接待。

汪大人也不客套,直接询问最近一个月的公务情况,司吏将一应公务都交接的清清楚楚。汪大人看着这些公文档案,不禁皱了皱眉头。因为有几封信引起了汪大人的注意。这些信来自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时候分别寄来的,都是明朝斥候远行千里,冒着生命危险打探来的情报。

信中的几条消息非常重要,也先掌权后趁着夏季水草肥美,煽动部众大肆劫掠其他部落,积极向外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征讨蒙兀儿斯坦,震慑了整个草原部落。现在,蒙古很多小的部落积极地投靠于他,甘愿拿出部落一半的人口来作他的奴隶,只求不被他剿灭。

也先还派出使者前往女真,修睦关系,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市西北)诸位首领通婚。现在正在东征兀良哈。

“柴宝臣,你过来。”汪大人朝站在一边的柴宝臣指了指这几封信。柴宝臣拿起来看了看,他并不奇怪信中提到的这几件事,因为他还知道正统十四年,也先将大举侵明,在土木之变中俘虏明英宗,并包围北京城。也先这个人确实是个将才,但是他的舞台很小,也决定了他的结局是可悲的。但是这个人却极大地冲击的明朝的基础,导致大明的军事从此一蹶不振,明朝在土木之变损失了五十万铁骑后再也无力构建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明朝对蒙古也从攻势转为了守势。

柴宝臣放下密信,对汪大人说道:“大人,也先的能力不小啊!我认为咱们现在就要加强防范,遏制他的发展,以免他日的被动!”

“是啊,可是我朝目前国势稳定,气运昌隆,怎么会正眼瞧他瓦剌部落,想我大明洪武年间大肆北征,打得蒙古屁滚尿流,那时将才辈出,个个都是在刀尖上舔了一辈子血的人,他们每每冲锋,必定冲杀在前,杀人不知疲倦,士兵们自愧不如,军心所向,战无不胜。观之今朝,升平日久,军士平日操练虽也卖力,但真正和瓦剌交起手来,往往倚多还不能取胜,只要不败、能杀他一些人就算战功。此情可忧啊!”

“大人,我想问您一个问题,现在我军和瓦剌作战,为什么常常打败仗呢?”柴宝臣问道,他要通过汪大人的话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好,我就来跟你好好说说蒙古骑兵。”汪大人把柴宝臣当成了上进的儿子一样对待,他边想边讲道:“其一,蒙古骑兵全身披着盔甲,重骑兵的战马通常也配有皮制护甲。而我军士兵通常不配备战马,只有将领才有战马,主要是我们的牧场太少,军用马匹供应不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