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月到门时(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带月而归的人自然是小北无疑。
她这几天一直早出晚归的,而且一天比一天回来得晚。
关于她去干什么苏歇没有过问,因为小北不想说,自己问了也没有什么用这就是苏歇没有过问的原因。
石径上的小北显得非产疲惫,但是随着夕阳的下坠,月色渐明,小北还是从怀里掏出一根火捻子,将石径旁边的竹灯一个个挨着点亮。
竹灯的亮光将沿着石径将幽暗的树林照亮,林中是一片幽静。
远处传来一阵沉闷的鼓声,这是驰星院晚课开始的标志,晨钟暮鼓,不过如是。
星月湖仿佛是学院里的一片世外桃源,又或者不如说失风小筑才是那片桃源,毕竟小槐院的连星舞每天早出晚归的苏歇在楼上也经常看到。
当然了,成斋里的那个少年时极少露面的,但是自从那天在楼上与那个少年对过目光之后,苏歇就对他一直很好奇。
究竟是怎样的人,才会有那样锐利的目光。
苏歇和牧先生的探讨还在继续,牧先生对这个少年的许多想法都表示赞许,偶尔发表几句观点,但是更多的还是发。
牧先生少时也喜欢读书,虽然后来醉心武道,如果单论读书的话可能没有苏歇的爷爷苏若方多,但是作为武道高人,由于修为和性情使然,见的常常十分独到。
这是苏歇喜欢的感觉,和懂的人聊天一直以来就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他们从《素云山人文集》谈起,谈到大定朝的一百一十七位文人,谈到了如今天下九院各自的学派源流,当小北点亮了石径旁所有竹灯,回到失风小筑生火做饭都有一会儿的时候。
他们的话题又转回了素高禅师的文集上。
“素高禅师的是大定,甚至佛教东传以来第一位填词的和尚,不得不有人佩服。”苏歇说道。
“是啊,大定九百年,诗僧不少,但是填词,还真是从素高开始,而且后世也没有多少,有也没有比素高填的更好的了。”牧先生跟着感叹道。
“不知小苏喜欢素高禅师的哪首词呢?”牧先生接着问道。
“绿杨荫里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苏歇坦然说道,接着问牧先生:“牧先生喜欢哪一首啊?”
牧先生笑了笑,本欲说“三千粉黛,十二栏杆,一片云头。”但是转念一想,看着星月湖满湖的月色,慨然吟道:“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说道这里,两人自觉有妙处,都慨然而笑,这一大一小两位书生在对诗词的交流中渐渐地变得不在如以往那样的生疏了。
刚刚鼓声响过,炊烟升起,此时月光满湖,词中内容与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自然是秒处,所以两人才放声大笑起来。
“此时此刻,当时‘鼓声已过,松香才点,月在湖上。’才好”苏歇说道。
“俗了,俗了,素高禅师说禅,到你这里成了炊烟的山景了,俗气了。”牧先生立马接话道。
但是虽然说苏歇改的俗气了,但是脸上的笑容哪有不悦的色彩,两人对月论诗,当真妙事,怎么会有不悦呢!
“怎么俗气了,哪里来得俗气?”跟牧先生聊着,苏歇也渐渐放开了,不把牧先生当做长辈当作高手了,而是当作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放声说道。
不对,朋友,自己有朋友吗?好吧随意,总会有的。
“钟声悠扬,鼓声沉闷;篆香飘渺,这松烟嘛,呛人!你说俗气不?”牧先生也不甘被苏歇压一头,反击道。
“鼓声想起,别人已经出完饭去晚课了,我们这松烟才起,如何不是悠闲自在。怎么能说是俗气呢?”苏歇巧妙的从意境来反驳牧先生。
听了苏歇的话,牧先生正准备反击,但是苏歇紧接着开口,把牧先生的话压了回去。
“况且素高禅师有云;‘饥时果腹是禅,冷时添衣是禅,饱暖思淫啊个欲也是禅’,我这哪里没有禅意了嘛!”
苏歇的一番话让牧先生无法反驳,尴尬的笑了笑,只能对着苏歇说道:“还没有及冠的小孩子,哪里来的饱暖思淫啊个欲!”
这下,轮到苏歇尴尬了,毕竟,苏歇还很小。
当然,相比牧先生这个容貌不该的老前辈来说。
“有月有友,却没有酒,真是一件憾事啊。”感受着此时的景色和气氛,牧先生感慨道。
“小北姑娘,可有酒吗?”接着,牧先生放高声调,对着正在熬粥的小北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