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朱高燨: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爹,咱俩各论各的(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文院十三司里,有一司名为科研司,这便是我为大明策划的科学摇篮。”

朱高燨说道,“科学要发展,这是急不得的,总不能说今天我们想研发一个洲际导弹,明天就能造出来。想要搞出来洲际导弹,大明至少还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他之前和老冯探讨过这个问题,想要研发出核武器,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是铀-235的提炼。而想要提炼出足够制造一枚原子弹的铀材料,需要数万台每分钟2万转以上的高速离心机。原子弹都玩不明白,就更别提技术难度更高的洲际导弹了。

朱高燨想要造一杆先进的火枪,他可以凭借记忆力画出来一张精度极高的设计图,然后让铁匠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

但研发核武器和研发火枪是两个概念,火枪可以用铁匠敲出来,核武器需要的是对应的科技水平以及国力。

朱高燨可以让大明的国力提速,他可以在有生之年为大明朝研发出蒸汽机、发电机……但他做不到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提到不属于这个国家的高度。

数十年如时间长河里的沧海一粟,用一粒谷子想填满大海,这是不现实的。

“虽然我做不到在有生之年研发出洲际导弹,不过我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把大明朝的科研引到正轨上。”

朱高燨继续说道,“大明朝的科研一穷二白,根本没有科学的教育能力,得先从科研司开始,筛选出科研人才,待有足够的人才以后方才可以建立科学院,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员,使我大明的科研水平永远保持在世界的最前端。”

“科研弱则国恒弱,科研兴则国恒兴。”

“假如给两千年前的赵括一千门火炮,你看他守不守得住长平,这是科研的碾压。”

朱棣眉头凝重:“所以说,通过强盛的国力来推进科研的发展,科研的发展将反哺国力的鼎盛,我们大明朝最需要的,其实是科研,通过科研来研发更加先进的武器?”

“父皇英明,但只英明了一半。”

朱高燨摇了摇头,“大明朝最需要的确实是科研,但并非是通过科研去研究先进的武器。”

朱棣有点纳闷儿:“那是什么?除了研发先进的武器,科研还有什么用?”

“大明朝需要武器吗?”

朱高燨反问道,“以大明朝当下的国力,完全可以支撑五十万以上的精良军队征伐,天底下有哪个国家挡得住大明?即使没有先进的武器,在当前这个时代,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大明为敌。”

朱棣觉得莫名其妙:“那我们还搞什么科研,干他娘的不就完事了?你监国,我带兵,咱俩搭把手先去给大明打几个省出来!”

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明帝国在对外战争这方面都是近乎无敌的存在。

陆地上能聚集几十万的军队,海上有最强大的郑和水师,在不缺银粮的情况下,朱棣有自信在有生之年让大明的疆域超越元帝国,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辉煌国度。

我都这么吊了还要什么科研?

干就完事了!

朱高燨冷静的说道:“如果按照您的想法,大明朝的国祚应该不会超过五十年了。”

朱棣惊愕的问道:“你说什么?”

什么话!

我带着大明打下来了更辽阔的疆域,让大明变得更加富强,结果大明的国祚反倒是更短了?

在他的模拟中,即便是多灾多难的大明,也坚挺了整整二百七十六年。辉煌的帝国走到了夕阳,最终在崇祯帝的折腾下终于轰然而倒。

“父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帝国盛极则衰。”

朱高燨沉声道,“倘若按照您的意思,让大明去肆无忌惮的开疆扩土牧马天山,大明必将五十年而亡之,原因有三。”

朱棣皱眉问道:“哪三种原因?”

“第一,帝国极壁。”

朱高燨伸出食指,严肃的说道,“帝国极壁,指的是国家统治的范围极限。这个极限通常是军队从出发一百天抵达的地方,在这一范围内,帝国可以实施有效的统治,而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国家将失去政策落实、军队镇压等能力。”

“辽阔如元朝,如忽必烈这般的雄主在位时,还勉强可以克服帝国极壁带来的巨大压力,可等忽必烈一死,元帝国便迅速的分崩离析。”

朱棣陷入了沉思当中,何止是元朝,大明也已经面临着帝国极壁的烦恼。

像山东、山西、河南……这些贴近北直隶的行省,朱棣可以挥之如臂。而浙江、江西、湖广等南方行省,在南直隶的制约下,也可以直接统治。

然而如广西、四川、广东、福建等距离国都极远的行省,若非是朱高燨两次西征加深的朝廷的威望,恐怕已经逐渐要失去控制力了。

至于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这些个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已经是国中国,仅仅在名义上属于大明的领土,根本没有实际控制力。

山高皇帝远,帝国极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每一个大一统王朝。

“其次,是人口压力。”

朱高燨继续说道,“大明朝的对外战争,从来都不是以烧杀掠夺为主,大都是以攻城略地为主。我们打仗,是为了彻底的将占据的这块地盘,同化此地的民众,让他们永远成为明人。”

“但同化一个地方,是需要大量的人口的。我们得先搬过去大量的明人,让明人与异族人通婚,建立汉文书院,让汉人文明覆盖异族的文明。”

“大明为了同化建州、高丽、瀛州三省,迁徙了上百万的明人,盖了数百座汉文学院,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恢复大量的人口。乃至于到了后来西南反叛,大明即使平定了叛乱,也无法像之前那样去搞同化。”

“因为人口不够用了,人口不够用,又不能将安南省置之不理,否则不出三年,安南省有将成为一片混乱,反声连绵不绝。”

“怎么办?只能用下策,对交趾遗民展开杀戮,杀得血流成河,将叛军通通屠戮,以此来为安南省争取时间,让安南省没有反叛的人力。等到大明的人口缓过劲儿来,再对安南省进行同化。”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若是真按照父皇你说的那样,肆无忌惮的去开疆扩土,第一年打下来,第二年就又丢了,空耗国力,再怎么强大的国家也经不住这样消耗啊。”

朱棣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辛辛苦苦打下来一块地,结果没办法同化,怎么办,只能先吊着,吊着吊着发现没过多久这片地方已经不属于你了。

这本赔本买卖谁愿意干?

之前帝国极壁的问题还没解决,又来了一个人口问题,朱棣感觉自己现在头都大了。

“无论是帝国极壁也好,亦或者人口压力也好,都不至于让大明亡国吧?”

朱棣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词了?”

“夸大其词?父皇,您是不是忘了一件事,打仗,是要烧钱的。”

朱高燨冷声道,“大明现在不缺钱,但是缺粮。先别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在西南开展农耕,无法让西南这个粮仓大省发挥出效应。就算是我们在把安南省变成了农耕大省,想要维持数十万军队长期以往的对外战争,这也是不现实的。”

“并非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粮食的,倘若我们把国库里的银子全都给撒出去换成粮草,确实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同样又会陷入另一个问题——白银流失。”

“无论是世家也好,还是百姓也好,他们都有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把银子埋地底下。因为这玩意儿是硬通货,他们认银子不认宝钞,一旦国库里的白银大量流入民间,而民间对于白银也一向是只吃不出,将会陷入白银危机的窘境,市面上的货币无法流通,整个王朝从活水变成了死水。”

“而且,因为国库将白银倾卸民间,还会造成另一种更加难缠的情况,通货膨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