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寒骨洞(2 / 2)

加入书签

春秋伊始,大周王室衰微,中原的一百多个小国各自为政自给自足,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些温饱思淫逸的小国的王室开始信服墓葬对于后世子孙甚至国家兴衰的影响,开始盲目地将国兴家旺的希望寄托于王公的墓葬,并不惜花重金聘请一些民间能人参与墓葬的设计与建造,不少民间术士因此大发横财,其中不乏一些国库杀手级的人物,有不少小国就是因为造大墓导致国库空虚,被其他国家趁机铲平的。

春秋早期的王墓,大都是箱墓,就是墓室四周直上直下,像箱子一样,整个墓室上方的封土重量全部由墓室中的木质柱子承受,在适当时间内,这种设计的确可以聚敛大量的阴气,保证墓主尸身不腐,但时间长了却很容易坍塌,一旦有地震就更不用说了。到了春秋后期,陈国人卞矶发明了一种斗墓,地上占地面积与箱墓差不多,但墓室四壁却是倾斜向下的,整个墓室就像舀米用的斗一样。比起箱墓而言,斗墓的承重设计由柱子变成了木质框架结构,在承重能力、抗腐蚀性与抗震性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且工程量小造价低廉。除此之外,斗墓还有一个箱墓所不具备的特点,便是可以借助四壁倾斜的特殊结构让死者怨气得以快速发散。也不知道是卞矶真的水平超前,还是本着省时省力的初衷误打误撞,但不论如何,在那个尚无超度一说的年代,散怨这种优势对于王室宗族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此后,劳民伤财的箱墓被迅速淘汰,而物美价廉的斗墓则一直风靡到了后汉时期,甚至说中原地区的盗墓贼都将自己称之为倒斗。

到了后世,随着中原的统一,各朝各代综合国力的提高与生产力、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道术、阴宅风水理论的最终统一,斗墓的设计理念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道术圈子里,斗墓发散怨气这种误打误撞的功能却并未被遗忘,既然上大下小的结构能够发散怨气,那么上小下大的结构能不能封禁冤孽呢?相传唐初,陕西安康曾有一处古墓遭盗,因墓址所在地为聚阴池,故冤魂肆虐无人能治,后来一个叫柴芳的道士在正午时分指点百姓将古墓改造成了一个反向的斗墓,并在墓底放置了大量属阴的礞古粉,冤孽果然没再出现过。此后又有不少人利用相同的方法治往冤孽,事实证明,反向的斗墓确实也具有相反的功能。时至明初,茅山派将此法正式编入最新版的《茅山笔记》并起名喇叭瓮,虽说此法得到了茅山派的首肯,但因其工程量很大,所以在具体法事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采用。此刻这个地洞,在视觉上是具备喇叭瓮的结构特征的,而且这种天然形成的倒喇叭洞穴在规模上要比人造的大出不少,封禁冤孽的效果势必也与那些人工喇叭瓮有着质的不同。

“看来这的确就是寒骨洞。”石三自言自语。在石三看来,张三丰之所以把赵金舟的尸身往这个洞里放,根本就不是因为洞里阴气大,而是因为这个洞本就是个天然的喇叭瓮,自己原本以为喇叭瓮这种东西的实际效果是被茅山派首先认证的,而此时看来,张三丰对喇叭瓮的认同应该早于茅山派。

绳子继续往下放,直到头顶的洞口变成了黄豆粒那么大,洞底才出现在手电的照明范围之内。此时的石洞已经不能称之为洞了,解开腰间的绳子,石三打着手电四处照了一下,发现四处空间面积足有二十米见方,脚底下的地面似乎也被人工修砌过,比外面山坳的地面平整了许多。整个洞里潮气拂面,不用问也知道这个洞确实与地下水脉相通,水属阴,与礞石粉一样,整个洞穴从结构上讲与当年柴芳道士最先发明的那个反向的斗墓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一切都是天然形成的。

“莫非那个苏铁力的尸首也被人扔到这里面了?”环视着四周倾斜向上的洞壁,石三又是一阵胡思乱想,如果苏铁力的尸首真被扔到了这里,倒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孟老鬼招不到其魂魄。

在洞底的中间,石三还发现了一个石床,整个石床在手电光下呈黑灰色,似乎烧过什么东西。

“这是干什么用的?点火取暖?”石三绕着石床转了几圈,发现石床上除了一些木炭的碎屑混杂着一些灰白色的奇怪粉末之外,便没有其他东西了。

顺着四周的石壁找了一圈,石三果然找到了一处四尺来高的小洞口,潮气似乎就是从这个洞口冒出来的。

“莫非这里连着地下暗河?”石三俯下身子,用手电朝洞里照了照,只见洞里竟然还有一个铁栅栏,栅栏外黑咕隆咚一片。

“莫非赵金舟的尸身和朱允炆的金身还有苏铁力的尸体都在里边?”此时此刻对于石三而言,比起心虚,更多的则是好奇,两层铁栅栏,弄得跟动物园一样,难不成孙悟空在里边压着?说实话,但在经历过巴山藏宝洞与磔池的洗礼之后,石三对于这种小场面也已经见怪不怪了,“他娘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石三俯下身子钻进小洞口,一只手握住铁栅栏猛地一较力,只听嘎巴一声,年久锈蚀的铁栅栏连着框一起被拽了下来,深吸了两口气,虽说明知道苏铁力的尸体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这个洞里,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石三还是一把拽出了锈得掉渣的长情剑,俯下身子钻进了小洞口。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