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复有何路可走(1 / 2)
在大顺军南北两路,分别从宣府及保定,一齐向京师进逼攻击之际,崇祯的表现,简直可以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
好么,自已亲自提拔,极受信重的东阁大学士李建泰,竟仅仅与流寇打了个照面,就罔顾厚重君恩,就腆颜无耻地率领五万京营精兵,全部投降闯贼,这般无耻之举,简直是狠狠地打了皇帝一个响亮的耳亮,是大明朝无可言说的巨大耻辱!
仿佛料到了崇祯接下来必定要开始找替罪羊一般,才任不到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冯元飙,紧急请辞,说自已老迈无能,有误国事,特此上书请求告老回乡。
不过,出于残存的一点公心,冯元飙举荐李邦华代替自已接任为兵部尚书,请求皇帝准允。
此皇帝正在火头上,见到这个老迈多病的家伙,在这般紧急关头,竟上书请辞,顿是气不打一处来,哪里还听得进去他的半点建议。
他立即下召,命亲随太监赶到冯元飙府上,对冯元飙当面斥责,再让他灰溜溜地滚蛋回家。
被崇祯这般羞辱后的冯元飙,心下虽然惭恨,但他明白,现在保命最为要紧,故他回家后,就迅速收拾行李细软,便带着一家老小,从天津乘海船南逃回浙江老家,躲离了京城这个风暴眼。
冯元飙去职后,崇祯无奈之下,选择了担任兵部给事中的张缙彦,担任兵部尚书。
张缙彦此人,无德无能,才识俱庸,他在兵部纯粹是一个混日子的存在,这样让同僚都看不起的人,现在被崇祯赌气般地提拔为兵部尚书,完全又是一个李建泰式的悲剧,又是给了多灾多难奄奄一息的明朝,又一记沉重的打击。
在真实历史上,李自成攻陷京师后,张缙彦和大学士魏藻德等原明朝官吏,极其无耻地率百官表贺迎接,连司礼太监王德化都看不下去,怒斥其误国无耻,卖主求荣。
到了当年四月,清军入关后,张缙彦逃归故里。后闻福王据江宁,为了博取军功,骗这位后来的弘光皇帝,说自已要自聚义军,遂受封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
不料,张缙彦这厮还未来得及风光几天,豫亲王多铎率清军平定河南、并直取江南,张缙彦惊恐万丈,遂逃匿于六安州商麻山中,假作隐士,实则待价而沽。
清顺治三年,总兵黄鼎领洪承畴命令,入商麻山招降张缙彦,张缙彦降清,因投诚在江南平定之后,清廷不用。
张缙彦为了做官,苦心钻营,四处拉关系,终于在顺治九年,张缙彦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总算风光了一阵。
只不过,这个毫无气节的汉奸,数年后好运到头,到了顺治十七年六月,因被人举报,说其文章有讥讽圣上,且怀念明朝之嫌,以“文字狱“之罪,被捕下狱;到了十一月被没收全部家产,流徙宁古塔。
最终,这个汉奸在宁古塔郁郁而终,终生未曾返回关内,结束了可悲可耻的一生。
惶然不安的崇祯皇帝,除了提拔兵部尚书张缙彦为兵部尚书外,又立即下召令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徐州总兵刘良佐入卫京城外,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号召在京勋戚官僚们,踊跃为国捐助饷银,以济军饷。
令勋戚、太监和百官助饷,可以说,是皇帝为了保命,所做的最为无奈之举。
因为,此时明朝的国库早已囊空底净,有限的外解又由于京师在军事上陷于被包围状态,而根本无法运来。
崇祯不是傻瓜,他当然知道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要调这么多外地兵马入城,军饷开销一定是要保障的。不然的话,士卒不尽力御敌不说,还极可能有哗变之危险。
只不过,心急如焚的他,很快就残酷现实,给予了连番的重击。
皇帝首先下发圣旨,责成勋戚、太监和百官报,以纳银三万两为上等。皇帝这道软绵绵的圣旨,让在京城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嗤之以鼻,观望不动。
皇帝见无人捐款,便宜想通过树立典型与榜样,来感动这些自私而麻的官僚们。
他派内官徐高,密谕周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让他纳银十二万两,给其他臣工做个榜样。不料,周奎虽然有钱,却断不肯答应,只是让徐高回禀皇帝,说什么“老臣贫苦,安得多金?”。并且一口咬定只能捐一千两,再不能多了。
皇帝听到自已最为信任的国丈,竟只肯捐一千两银子,心下大为不满,认为他捐得实在太少了,
于是,皇帝亲自下旨,要求他至少拿出二万两来,这个要求,让视财如命的周奎叫苦不迭。
周奎于是派人去向女儿周皇后求助,周后虽然十分鄙夷父亲的为人,但抹不开父女情面,只能暗中派人给周奎送去五千两。不过,为了点醒这位贪财的父亲,周后告诉他,自已的银子,并不是帮他凑数,而是求他代交给皇上,让他脸面上好看些。
不过,周皇后这番话,周奎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在收到银子后,周奎不仅自己一个铜子不添,反将周后送来的银子扣下两千,只以三千两应命。
周奎这种吝啬又贪婪的态度,让崇祯暴跳如雷,只不过碍于周皇后情面,他又不好对其加以实质性的处罚。于是,他想了想,决定好好羞辱一下这位当朝国丈。
于是,便又遣司礼太监徐高前去周府,宣布周奎为国捐银,劳苦功高,特加封周奎为嘉定侯。
见皇帝这般羞辱自已,周奎亦觉羞惭,十分不得已,便假装经多方动员之后,才凑出了五千两银子,很不情愿地捐给了朝廷。
见周奎如何吝啬,太监徐高不由得感慨道:“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
而周皇后在知道守财如命的周奎,最终只捐了五千两银子,且还从自已的捐银中扣了两千两后,不由得哀叹道:“我父周奎平日深受大明王朝养育之恩跟陛下宠爱信任,却没有想到,竟是如此吝啬鼠目寸光!要知道,一旦城破之日,他纵家财万贯,又能保住多久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