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猜测(1 / 2)
不管吴可心中如何不甘,事已至此多无益……
送走了一干前来拜年,却被他临时拖了一天时间,眼下又各怀心思的两江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吴可立即闭门谢客召开紧急内部会议商讨对策。(—)WWW.23W[X].
可是商量来商量去,大家都没个头绪不知哪里出了问题。
吴可很有些尴尬将这段时间的事情一一梳理,也没觉得哪出了问题更加迷糊。
他可以确定,救援京师这段时间年没出什么漏子,行事低掉不起眼得很,除了必要的沟通与交际,他与京中各方势力的联系真的不多。
别以为他是傻子,身为堂堂的两江总督,手握雄兵近二十万,财力雄厚对朝廷的依赖极,是天下九督排名第二,实则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诸侯。
都这么砸眼了,他哪还会傻乎乎的与京中大佬结交,深怕朝廷不知道他有异心不成?
他此时真要有异心的话,就不会跟太平军把关系搞得这么僵,也不会这么卖力的限制太平军的手脚和活动范围。
有太平军帮忙牵制,南方唯二让他看得上眼的军事力量湘军和楚军,根本就别想腾出手来做什么。
而且他更可以不跟列强联军相抗衡,由着列强联军将满清朝廷的底,裤都掀掉岂不更好?
之后以他手中兵力和实力,不席卷天下割据一方没有任何问题。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不是他甘愿充当满清爪牙,也不是他骨子里奴性发作啥啥的。只是觉得没必要依靠外部力量狠捅满清朝廷腰眼子,他也不愿意华夏的腰杆彻底被列强打折,以后想要恢复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不管田朝上国是个口号还是面子工程,可不得不承认有这个名义挂在嘴边,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时,就算华夏军队手里还是落后的大刀长矛,也不会像清末时期和民国时期面对洋人时那般没甚底气。
此时欧洲的科技发展虽然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能够改变战争格局的大威力火药还没有发明,后膛枪才刚刚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机枪这等战场凶器还是没影的是,华夏军队与列强军队的差距还没大到无法追赶的地步。
总之一句话,列强在远东的实力加起来,其实都不如清军整体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实力强。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事实,吴可身居高位也这么些年,通过官方和民间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列强相关情报,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
眼下列强的交通工具很不给力,遥遥万里从本土或者殖民地赶到远东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不定单是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便足有半年之多。
什么军队经过半年时间的长途跋涉,不其后勤供应能不能及时跟上,单单军队战斗力还剩多少就是个问题。
就是距离大清最近的沙皇俄国,想要赶到大清边境都得跨越整个西伯利亚大平原,那种艰难困苦可不是开玩笑的。
更不要距离更远的英法等国列强,英国佬最为便利有印度这个殖民地,可他们也不可能将印度殖民地的兵力全部抽调转向大清,这些年印度方面也不是很太平,各地起义不断英国殖民军可在四处扑火呢。
也就个香港是个麻烦,可香港才多大地方,又不是后世的亚洲金融中心,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如内地府城,作为一个物资中转基地不出,要想作为囤驻重兵之地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列强的海军让人头疼,眼下整个大清的水师战船全部集合,都不一定干得过列强派驻到远东地区的海军力量。
有了强大的海军,列强便几乎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四通八达的海上航线,列强远东海军可以肆无忌惮从从任意沿海地区登陆作战,可以得上防不胜防。
要不是道光和咸丰两任皇帝实在太过窝囊,何致于被洋人一再逼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生生的从大清身上挖下一块块大肥肉?
没错,太平军的突然出现,确实给清廷造成不损失,朝廷一时忙着扑火灭火,对于洋人的战争讹诈便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可是实际上,洋人真的有实力对大清造成巨大伤害么?
要真是有这底气,以洋人的一贯行事做法,只怕早就迫不及待杀奔京城,直接将清廷覆灭扶持自家代,理人了。
真以为洋人是开善堂的不成,要不是没有实力一口气吞下整个大清,他们为什么一步步蚕食?
正因为看清了这一,吴可心中明白别看洋人叫嚣得厉害,其实他们能给满清带去的损害有限。就算他这次没北上救援京师,导致京师失陷朝廷颜面大失,可历史上后来不就出了个所谓的‘同治中兴’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