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历史不是儿戏(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历史不是儿戏!怎么能乱改?”姚翁吹胡子瞪眼,“七国之乱,造就了一批功侯和新贵,在景帝时期,呼风唤雨,继而影响了汉武大帝统治时期的政治环境和治国策略!”

“历史当然不是儿戏!”王娡怒了,“难道为了印证七国之乱功侯新贵们的得势,就要百姓们捐血献子,战场厮杀?!母失子,妻无夫,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土地荒芜,国力内耗,一场战争,多少平民百姓失去生命!多少家庭从此消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姚翁一挥手,“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是由名人书写的!”

“你这是开上帝视角吗?站在历史的高处,指点江山。你只看到一将功成!万骨枯萎,那也是血,是肉,是生命!”王娡说着泪涌,“生命是平等的,没有人生而高贵!也没有人生来就为让人践踏!”

“以胜负定高低,以成败论英雄!你的历史观、价值观,脱离了历史的本相!怎能以历史的纸张,代替人的生死、岁月的更迭?”王娡逼近姚翁,声音哽咽,“正如你逼我进宫,去给刘启生孩子!为了什么养育千古一帝的历史使命,我多少次悬在生死边缘?多少次忍辱偷生?”

“我不会再任你安排了!”王娡一脸凛然,“既然姚翁让我入宫为太子姬,生养千古一帝,说这是我的历史使命。那,我要为我的子民所想,为大汉江山所想,为我的儿子所想!这,才是我真正的使命!”

姚翁哑口无言,他拧着双眉,脸色阴沉。

“王娡,你以为凭你一己之力,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他语带讥讽,盯着王娡。

“我不是改变历史,也没有想过改变历史。”王娡真诚地望着姚翁,“顺天应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取最优选择。君王慈,天下安,百姓足,难道这不能让文景之治辉煌史册吗?少了七国之乱,汉武大帝就不能建功立业吗?”

“七国之乱,汉政权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麻溜地解决了叛乱。为首的七王,斩首示众,诛族除国,趁热打铁把其他不听招呼的诸侯王,捎带手也给收拾了。困扰帝国几十年的诸侯王问题,不到3个月就解决了,帝国避免了分裂,从此牢牢地统一在一起。”

“这是七国之乱,其重要作用!”姚翁冷笑,“诸侯尾大不掉,你如何解决?一场战争,把诸侯封地,大部分收归汉政权,才是汉武大帝施展雄韬伟略的基础!”

“推恩令!”王娡一字一顿,“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最终,中山靖王之后,会沦为卖草鞋的!”

姚翁被王娡的话,逗得哭笑不得。

“刘邦当年打下天下后,吸取秦帝国灭亡的教训,也为了酬谢功臣,一度恢复了被秦帝国废除的分封制,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分封给功臣和子弟,帝国真正有效控制的地区就是关中和蜀地。”

“后来刘邦灭异姓诸侯王,全部换上了自家兄弟子侄。刘邦在的时候,当然没人敢有想法。可时间一长,亲情自然而然就疏远了,再加上大家都姓刘,凭什么皇位就你们家坐?”

“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招兵买马、不听朝廷诏令,帝国的政令根本通达不了全国。长此以往,汉帝国必然会步入周王朝的后尘,陷入分裂的局面,这是汉政权不能忍受的。与其等诸侯王们做大,不如先下手为强,解决这些定时炸弹。”

“一代君王有一代君王的使命。刘邦是建立汉政权,并稳定统治。诸侯封国,是当时背景下的良策。”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王娡叹口气,“我要好好研读贾才子的《过秦论》,为下一步削藩找到灵感。”

“你以为刘启棋盘拍死吴太子刘贤,真的是激情杀人?那是文帝父子做的局。姚翁,”王娡恳求,“后宫势弱,朝前还需运作。你要帮我!七国之乱,最大的功臣是谁?哪些人因功受封?”

“景帝老师晁错,被腰斩于东市。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之名起兵叛乱。晁错犯了三个错误:一,谏帝亲征,二,议杀袁盎,三,交恶诸臣。”

“晁错建议刘启御驾亲征,自己坐守帝都大抵上是因为御驾亲征能提升将士士气,利于打败叛军。”

“而他自己坐守后方是想学前辈萧何,萧何刘邦打天下的时候,项羽叫板刘邦,就是萧何坐镇后方,运筹帷幄,提供后方支援。”

“但是晁错没有想清楚,刘濞是“诛晁错,清君侧”,不是“诛刘启”,虽说刘濞的真实想法就是诛刘启,但是口号只是诛晁错。”

“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后方,其实是他自己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别人要杀的是你晁错,你让刘启去前线,自己在后面?景帝怎么想,大臣怎么想?”

“晁错本身只是政论家,不是政治家,政治家执行新政要有实行方案的。晁错建议景帝削藩,如果吴国等七国接受削藩,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安置服从命令的藩王,怎样把实行多年的中央郡县地方藩国制度一下改变成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度?”

“这方面晁错压根没想过。那好就按晁错说的,吴国一定反,那针对吴国的反叛你做了什么准备?你做了什么好的部署?也没有。”

“晁错最后之所以被逼上绝路,最终身死东市,主要是他计划不周,私心太重,再加上汉景帝的疑心,以及功臣集团的反噬,这三者合力推动之下所导致的结果。”

“因为“七国之乱”没发生,所以晁错没死。”王娡点头,“是了。还有呢?”

“叛乱主力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河南商丘),遭到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

“梁王和明朝的福王一样,都是得帝王宠惯,差一点没能当上皇帝,因此封王的待遇也最高,地盘大,兵力强。反叛对梁王没有一点好处,这边是亲哥,那边是远房叔叔和兄弟,他也当不了皇帝。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梁王向朝廷告急。”

“周亚夫从荥阳出发,并分三路分别对付三路叛军,自己面对吴楚联军。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决定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这样有几个好处:

叛军经过长期准备,而且士气正盛,梁王城池坚固,可以消耗叛军锐气;

如果直接救援,梁王可以解围,但是梁王可能就观战,不再出力;

周亚夫军以逸待劳,可以在叛军疲惫时候,再全力一击击溃。”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汉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