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静思养,育肥(2 / 2)

加入书签

周靖琪已经猜到了林毅是在做2丈的尺子,红线是一尺的界限,不能移动,所以缝的很结实、稳固。

“谢谢三娘。”林毅看周靖琪停下手后说道。

周靖琪瞟了林毅一眼,有些不好意思的道:“郎君做二丈的尺子有用?”。

林毅对周靖琪也很信任,不准备瞒她,便给周靖琪讲了自己的想法:“自己以前使用的计量方法和这儿的不一样,那个药板的长度是知道的,叫十厘米,想以此为标准核算现在的粮食产量等等。”。

周靖琪不懂“厘米”是什么,但估计也是指长度,便问:“那2丈是多少厘米?”。

林毅答道:“600厘米。”。

周靖琪知道2丈是20尺,也就是说一尺等于30厘米。

计量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好办了;林毅躺在车上仔细琢磨自己以前在家种田的细节:施肥、翻地、育苗、除草等环节一一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施肥,很重要,后世都是用化肥,但现在只能用天然农家肥了。

林毅想起自己家以前也用过天然肥,是用自家养猪的粪便加上草在阳光下晒、发酵后使用。

林毅看到周长贵家里养了三头猪和一头牛,但没看见发酵肥料的事,便问周靖琪:“三娘,这里给庄稼都用什么肥料?”。

周靖琪农忙时也下地干活,所以知道,答道:“就用茅坑和猪圈的肥料呀”。

林毅继续问:“是直接用吗?”

“是的。”周靖琪回答。

林毅知道了,现在肥料还没有做处理的,直接使用,得先从这方面着手,合适的肥料是增加粮食产量的必要条件。

晚上吃完饭后,林毅和一家人聊了一会家常,现在林毅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家了。通过最近一段的聊天交流,林毅大概知道了目前农村的生活状况,虽然现在是贞观盛世,农民正常情况下也只是可以温饱无忧,还谈不上营养问题;碰到灾年还是有饿死人的情况,至少这个地方是这样;林毅知道汉中是富庶之地,其它地方情况可能会更不好。

林毅说了自己关于育肥的想法,林毅有些担心,不知道周长贵是不是能相信自己,毕竟肥料对农家人来说是大事,如果处理不好,会大大影响收成;为了给周长贵增加信心,林毅特意说了在“那边”都是这样做的。

通过近十天的接触,周长贵觉得林毅是有大学问的人,但气质又和其它文人不同,随和、没架子、对人也很尊重,没有文人的傲气;尤其上听了林毅说的那些令周长贵震惊的事情,周长贵相信林毅说的应该没有错,值得一试,反正近几年风调雨顺,自己家里粮食还有些储备,即影响收成也不至于全家饿肚子。

拿定了注意,周长贵对林毅道:“贤侄说的有理,这种处理方法也不难,明天就开始吧。”周长贵也已经把林毅当成自己人了,称呼也变成了“贤侄”。

周长贵家周围小山坡上野草很多,上午周长贵、周靖伟、陈荷花、周靖琪四人一起去很快就打了不少野草。周靖琪对林毅的主意充满期待,割草很卖力。

下午,周长贵和儿子从猪圈里起猪粪,周靖琪和嫂嫂两人按林毅说的将草切成约3---4寸长。

林毅一边看姑嫂两人铡草,不时说说话,问一些各种草叫什么名字等,大部分名字和林毅后世知道的差不多。

猪圈在主屋的左侧后面一点,从猪圈里不时漂来阵阵臭气;这些对农家人来说已经习惯了算不了什么,但陈荷花眼里林毅是一个读书人,见林毅也对此也没什么反应,不禁对林毅的感觉又高了一些。

粪堆选在山坡下面自家水田附近地势稍高一点的地方,将猪粪和草、草木灰搅拌均匀堆起来就算完成了,只等着太阳晒、发酵。

现在已经是3月(后世阳历4月)份了,本地约5月份种水稻,再有一个月就要种了,育秧苗需要30天,肥料发酵时间只有一个月,有点短,所以林毅让把粪堆堆的不是很高,约一尺多高,便于吸收阳光。

林毅柱着拐站在院子里看着坡下田里的小麦已经快要成熟了,微风吹来,麦浪滚滚,真有一种丰收的前兆。

再看田头的两堆肥堆,林毅觉得种这几亩田够了。第一步育肥完成了,心中不免有些期待、幻想着秋后能有更好的丰收。<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