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居咸阳,邮政业务(2 / 2)

加入书签

直到此时,莫旭才恍悟,林毅让莫家研究纸张和颜料是早有用意的,不得不佩服呀!

关于收购莫家造纸厂的事,也不复杂。朝廷名义上是出钱收购,但,莫家却不收钱,捐赠,双方心照不宣。

说道要定期送票据回总行对账,便需要官方运输,这让林毅想起了可以考虑后世的邮政业务。顺便开办邮政业务也是可以赚钱的,当然目前只限于信件和小型货物。

将驿站引入商业活动,利用驿站传递民用信件和银行票据,即可达到“以商补亏”的目的,而且还有利可图。

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其建设和营运费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出。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故在春秋时期,人们把边境内外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邮距为25公里,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

汉初“改邮为置”,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的25公里扩大为150公里。为了扩大功能,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职能的机构。到了开放的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大为增加,朝廷干脆改驿为馆驿,以突出其迎来送往的“馆舍”功能。在盛唐时,全国有馆驿1643个,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80%以上为被征召轮番服役的农民。

由于财政对馆驿支出安排费用有限,而实际耗费巨大,为保证正常运转,目前一般由政府指定当地富户主持,并任命其为驿将或捉驿(“捉”即掌握、主持之意),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报的报送,并出资弥补驿站的亏损。

林毅的想法一说,立即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好想法,至少可以弥补一些驿站的亏损。”

军情、月报毕竟不多,平时,这些驿站却是没多少事。但,又不能不设,这就无法不亏损。

林毅还介绍了邮票的应用,简化寄信手续。多布点邮箱,方便投递,增加业务量。

后世的邮政体系,林毅都介绍了一遍。

当然,目前还达不到任何地方都可送达的地步,有些地方太偏僻,道路不通。不过,这样的地方,需求也很少,大多数都是祖祖辈辈守在一起,也不识字,没必要通信。而有通信需求的,大多是商业活动和较发达地方的人情之间的交流,而这些往往集中到道路通畅的地方。

对于邮票的防伪,和票据差不多,相对更简单一些。仿冒的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没必要。

后世几乎没有假邮票一说,除非是在集邮市场,那已经脱离邮票本身的功能了。

林毅脑子里仿佛出现了九十年代以前,邮递员走街窜巷的情境:自行车上挂着绿色的邮政包,每到一处,带给人们的多是喜悦与快乐。那时,多么辉煌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私人信件越来越少,而发展成为快递业务,一般都是航空为主要运输工具了。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