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鲁王政权的结局(2 / 2)

加入书签

马士英这个人,明史把他列为奸臣传。我们先看看他是怎么进入奸臣传的。这个事情和黄宗羲是比较有关的,虽然黄宗羲很有名气,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必须如实告诉大家。

因为马士英和东林党一直是政敌,所以东林党很不喜欢他。作为东林党的黄宗羲也是很不喜欢马士英的。

黄宗羲在康熙十八年清廷下令由黄宗羲“入局主持”编辑《明史》,黄宗羲派自己高足万斯同、万言叔侄编纂。马士英的命运,是掌握在黄宗羲手上的。

马士英之所以能进入奸臣传,也是拜他们所赐。

作为一朝宰辅,马士英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但是这个人大节并不亏。

马士英从杭州逃出来之后,由于和东林党不太对付,于是遭到了东林党不遗余力地抹黑,本来想投奔鲁王政权。无奈名声不好,最后没敢去送死。隆武政权也很不欢迎马士英同志。于是没办法,只能投靠了方国安。

马士英在朱聿键、朱以海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抗击清军。清朝有关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

最后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

马士英之死本来是一件比较没有争议的事情,但是,最后成了一件有争议的事情。

按照明史的记载,马士英被认为是投降不忠后被杀的。黄宗羲等人不敢直接污蔑马士英之死,马士英之死也确实没有任何疑问,东林党人也承认是“事具国史”。但是因为马士英既然是奸臣,如果死的这么壮烈,似乎不合乎情理。于是又加一段“野史”,故意写马士英被俘后,大铖、国安父子投降,暗示马士英也同时投降了,随后清廷发现马士英、阮大铖、国安父子有通敌文书,于是才将已经投降的马士英等人杀害。

东林党人故意将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史料故意放在正史之后,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搞臭为国就义的马士英,把他说成投降不忠后,才被杀。

相比之下,黄宗羲、张岱等人的行为还是值得我们推敲一下的,他们在鲁监国政权处境困难时,转入清方统治区遵制剃头,以明朝“遗民”自居。他们搞各种回忆录,抹黑了很大一批人。

东林党人的流毒也确实有不少人中招,后世一些没有认真研究南明史的人,就由此认为马士英确实是投降被杀。且不论马士英生前到底是不是大奸臣,但是他已经以自己行动为大明朝英勇就义,这一点不能否认,就算马士英再不济,也不能让他在杀身成仁做了烈士后仍让他蒙受不白之冤。

而且被冤枉的,当时不止马士英一人。弘光朝覆灭,大臣殉难的有高卓、张捷、杨维桓等,其中张捷、杨维桓是东林党人口中所谓逆党分子,然而二人均在南京城破时自杀殉国。尤其杨维桓,是全家老小一起死节,但是他和马士英一样,在全家死难殉国后竟然被人污蔑为杀妾潜逃而遭乱兵殴打致死。造这种恶毒谣言的人,真可谓“舌可犁也”!

东林党人,嘿,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正因为东林党投降的人实在太多,反而是他们的政敌投降的人太少,导致东林党对立面的声音反而被掩盖。

所以关于这段历史,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有人不希望我们了解真实的情况。

换句话说,就是有人希望我们认为马士英是个奸臣。

目的只有一个,东林党一向自诩清高,重气节,但是最后却安心地苟活下来。而马士英却就义了,这个显然是不符合一般人的价值观的。

所以他们必须抹黑马士英,既然马士英是个奸臣,那么反对马士英的必然是忠臣,是好人。

那么他们才可以继续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别人。

所以历史所记载的关于马士英的问题,是值得推敲的,应该说,马士英和东林党谈不上谁忠谁奸,只能说这两位属于政敌。

东林党这个事情纯属对人不对事。

我在此详细地记录这个问题,是因为,公道自在人心。历史会记录每个人的行为。<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