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名将——图海2(2 / 2)

加入书签

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很快,图海就召集了一支几万人的部队,虽然没有经过训练,但是士气非常高,他率领部队磨刀霍霍杀向布尼尔。

不过为了振奋士气,图海这个人也干了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有必要提一提,虽然这个事情是权宜之计,但是确实很恶劣。

这哥们也明白这群人的战斗力确实很成问题,又没时间搞军事训练,因此他干了一件事情:纵容手下烧杀抢掠。他们见村就抢,见大户就要,完全是一群兵痞的行为。当然图海并不是知道这样做不好,相反,他十分了解这样做其实很不好,但是他是有自己真正的目的的,这群人毕竟不是职业军人,他们说到底就是雇佣兵,对于雇佣兵,要想发挥他们的能力,唯一的就是给予他们巨大的经济诱惑。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眼看计策初步取得了成效,为了进一步刺激大家,图海表示:“你们知道布尔尼是谁吗,他是林丹汗的孙子,成吉思汗的后代子孙。当年明朝初年,元朝逃离北京的时候,他们的统治者带走了全中国最好的珍宝。经过几百年一代一代的继承,全都传到了林丹汗手里。林丹汗死后,他的子孙投降了大清,这些财宝就落在了布尔尼手里。皇帝一直没有借口要这些财宝。现在好了,机会终于来了,这小子居然敢造反。我已上奏了皇帝,皇帝已经许诺,要将这些稀世珍宝珠宝赏赐给最勇敢的勇士,有愿意跟随我奋勇杀敌者,一起来吧。”

忽悠,接着忽悠。。。林丹汗早就在野外挂了,哪来的什么巨额财富?

不过事实证明,这个忽悠的效果很好。大家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和布尔尼的队伍遇上了。布尔尼队伍驻扎在达禄,说实在的,布尔尼并不是一个什么优秀的将领。这个人基本上还停留在拼刺刀的初级阶段。

因为从作战的过程来看,实在没什么可以写的。

图海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部队士气高的特点,一上来就猛打猛杀,大家为了那传说中的财富,个个都表现得十分英勇。

相反,布尔尼虽然也亲自率领部队防守,但是,他也没有采取特别的防守措施,加上自己的部队人数不算多,士气不算高,很快就被杀的大败而归。

最后只能率领三十个人逃跑,结果这家伙运气实在太差。逃跑的途中,遇到了孝庄太后的娘家人科尔沁部的勤王部队。

结果一番乱战,也没能逃得掉,还被射死了。

布尔尼之变虽然让康熙差点崩溃,但是由于孝庄太后用人得当,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被平定下来。图海也一举奠定了他在大清朝的军事地位。

可以说,虽然布尔尼之变和吴三桂本人关系不大,但是布尔尼之变其实是改变吴三桂和康熙对峙的重要事件。可以说,在这次事件当中,康熙在绝境之中,杀开了一条血路。

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过:那些无法打败你的人或者事情,将会使你变得更强大。

真理啊!

布尔尼在如此优势之下都没能打败康熙,康熙的确变得非常强大了。他一下子从一个潜力少年跃为政治家的行列。

康熙干掉了布尔尼之后,按照正常的逻辑,是时候赏功罚过了。首先,他处死了布尔尼的老爸阿布奈,其次对于伙同布尔尼发动事变的察哈尔首脑,康熙毫不留情地把他们都抓了起来,对于追随布尔尼造反的部队,康熙把他们放到了河南,立功赎罪。

而对于打了胜仗的鄂扎与图海,康熙则表现出极大的肯定。康熙亲自率领所有的王公大臣在郊外迎接他们,对于所有的将士,给予了非常高的礼遇,王公大臣们为凯旋归来的将士端茶倒水。康熙对他们进行了表扬,特别是图海,康熙一扫之前对他的不信任,给予了图海极高的宠遇,“命副将军图海至御幄侍坐,问以战阵之事”。

当然,作为一个明白人,康熙肯定是要对图海纵兵抢劫的事情有所表示的,当然这个也就是个形式。成王败寇,这个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康熙要图海给个说法的时候,图海说,“臣实无状,然以舆台(地位低微者)之贱,御方强之敌,若不以财帛诱之以壮其胆,何以得其死力?然上不即诛(责令制止),待臣奏绩而后责之,实上之明也。”

所以说,有的时候为了胜利,难免会有流氓行为。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而康熙的表现也很值得一提,听到图海的报告之后,康熙帝会心地笑着说:“朕亦知卿必有所为也。”

康熙借着平定布尔尼的余威,对漠南地区的蒙古族进行了调整,他除了把察哈尔斩草除根以外,他还削弱了土默特的势力,铲除了在这一次事件中依附布尔尼的异己。

从此,漠南地区的蒙古王公全部顺从了清朝,漠南地区和大清朝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清朝在漠南蒙古的统治根本上确立。双方互相迁徙互相通婚,漠南蒙古地区(就是内蒙古)逐渐汉化,并且也促进了内蒙古的发展。内蒙古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满清朝廷的确功不可没,这一点,我们确实要感谢清政府。<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