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结局(2 / 2)

加入书签

在这次三藩之乱中,作为康熙方的代表的图海同志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虽然出生不算高贵,而且还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但却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转行之后,在康熙朝的两次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他洞悉战争的规律,善于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对于战争时机的把握在他的那个时代,无人能出其右。同时作为一员大臣,他敢于直言,不计较个人得失,很有自己的主见,在全天下皆是奴才的大清朝尤其难能可贵。

就在三藩事件彻底平定不到一年之后(1681年),图海死于家中,谥文襄。康熙帝以御制诗二首及衣服等物赐与图海。诗曰:其一:两朝密勿重元臣,秉钺登坛西定秦。钟鼎功名悬日月,丹青事业画麒麟。

其二:威名万里作长城,壁垒旌旗壮远征。绥靖边陲驰露布,凯旋立奏泰阶平。

我以为,康熙对图海的任何赞赏都不过分。这位图海,两次力挽狂澜。

可以负责任地讲,这位图海,就是为康熙而生的。没有图海,就没有康乾盛世。

而吴三桂这一方,马宝和胡国柱最终率领关宁铁骑打出了最后的威风,同样值得我们铭记。他们在综合实力相差一大截的劣势之下,率领弱势兵力和康熙数年相持,如果不是吴三桂本人自身的缺陷,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啊!

康熙最终是在这次事件中笑到了最后,这次战争也可以说对康熙来说是一种历练。康熙从这次事件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训,他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孝庄最终向康熙证明了她实用的政治斗争艺术,而康熙也通过这次事件,深深体会到了这套政治手段的高明。

康熙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黑或者白,很多事情的解决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世界上有太多的灰色地带,作为皇帝,要善于将各方面的矛盾为自己所用,善于从各种矛盾中四两拨千斤。而康熙的治国态度也终究从理想主义往现实主义转变。

藩王的问题告一段落,康熙总算是舒了一口气。虽然他的帝国还存在着一些隐患,但是他已经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他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做到他想做的任何事情。

他将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开疆拓土的梦想。他从来都是一个有紧迫感的人,做事不会拖泥带水。

平定了吴三桂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位:东南。东南问题,就是台湾问题。

如果说西南问题是内政问题,东南问题就是介于内政和外交之间的问题。之所以说是介于内政和外交之间的问题,说这个问题是内政,是因为台湾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经从来不肯听话,而且在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还想分一杯羹。说这个问题有点外交属性,是因为台湾毕竟是南明残余势力的根据地,时不时的想着把满洲人推翻掉,汉人当家做主,人家还是作为一个政权和清政府对峙着。

西南问题关系到清政府的存亡,所以康熙是要第一时间解决的。东南问题关系到清政府的日子过得顺不顺心,在开疆拓土之前,首先要解决存亡问题,其次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所以台湾问题很荣幸地被康熙提为第二个要解决的大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历史上大多数的封建王朝都是这么干的。<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