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明珠(2 / 2)

加入书签

明珠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康熙帝及其他皇亲国戚与王公大臣,观察宫廷内部的斗争,为他日后进一步施展才华做好了铺垫。在剪除鳌拜的斗争中,明珠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不与任何一派联手,也不得罪任何一人,从而较为轻松地躲过了纠葛。康熙五年(1666),得到各方面好评的明珠由内务府总管调任内弘文院学士,进入朝政中枢机构。在这个职位上,他除了做大学士的助手外,还曾外出会勘河务。不久,明珠被提拔为刑部尚书。

到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对许多依附鳌拜的官员,予以革职、降级等处分,对于那些与鳌拜没什么关系的官员,则给予升迁和奖赏。明珠那种不左不右的处事策略,使他不仅未被牵连,反而很快就出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在三藩之乱中,明珠同志明察秋毫,力推削藩,抓住机会,坚定地站在康熙的一边,一举成为康熙的红人。

明珠协助康熙帝运筹帷幄,他不仅主持兵部的日常工作,还经常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析敌我军情,制定应对策略,调兵遣将,供应粮饷,为平定叛乱作出了重要贡献。至康熙十四年(1675)冬,清廷逐渐扭转了被动的局面,明珠即由兵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直接负责各级官员的升降与赏罚。

为了给平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明珠努力安抚汉族下层地方官,奖忠抚叛,极大地分化和瓦解了反清阵营。为团结汉族知识分子,明珠还会同九卿奏准,在清廷控制区域内添行乡试,湖广、江西、福建等战乱地区的考生,也可以参加考试。

相比之下,在鳌拜事件中立下大功的索额图的表现就差了很多,索额图不仅反对削藩,而且在吴三桂造反之后,甚至给康熙出了杀掉主张削藩的大臣。

本来索额图的畜生好,立功早,是康熙身边的第一红人,由于索额图在三藩事件中的表现实在太让康熙失望。

而康熙对明珠的威望则直线上升,此消彼长之下,出生一般的明珠和出生较好的索额图就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态势。而索额图的主张,也把一批主战派推到了明珠的身边,很自然地,明珠的周围就形成了明党。

而索额图显然也不甘心被明珠压着,他也在业余积极活动,形成了索党。

当然这两个党派的形成并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重点。

在平定三藩事件的时候,明珠干掉了杨起隆,并且一直坐镇北京调兵遣将,出了不少力。

于此同时,康熙也把和台湾和谈全权交给了明珠,据记载,明珠曾经十几次到和郑经进行了谈判,无奈对于郑经来说,谈判是假,割据是真。虽然明珠的谈判能力不差,由于基本原则的差异,双方是谈不拢的。

不过明珠对于台湾的了解,确实为为收复台湾做了不少辅垫。

由于和郑经接触得比较多,而且郑经之前假谈判,严重伤害了明珠的感情。明珠对台湾实在没啥好感,他想搞定台湾的心情恐怕不下于施琅。

鉴于施琅和姚启圣的前车之鉴,同样急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明珠向康熙建议:考虑到总督和提督共同指挥彼此势必会相互牵制,可能徒劳无功,而由一人来统一指挥,其意志则容易得到执行。由于现在姚启圣专心后勤工作,明珠直接推荐了施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大红人的话就是不一样。之前施琅要专政权被骂的狗血淋头,而明珠一句话,一下子解决了施琅的难题。

康熙接受了明珠的建议,让福建提督施琅一人独自统兵进发,寻找时机自行进剿。

明珠也因为在这一件事情上的一锤定音,我以为,在台湾问题上,他可以和施琅姚启圣李光地并列为四大金刚。<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