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皇权不下乡?我成立舍区深入基层!(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南京城,养心殿。

朱元璋坐在养心殿的躺椅上摇曳,一边拿着痒痒挠挠痒痒,另外一只手拿着各地锦衣卫所传来的秘奏奏疏。

锦衣卫这个机构,就是朱元璋的耳朵。

皇帝不出门,便晓天下事。

锦衣卫机构一直延续整个明朝,是皇帝巩固自己权柄的一种方式。

至于染指他锦衣卫权柄的蓝闹儿已经斩首,蓝玉打入大牢,以儆效尤。

各地有些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嗯?北平府东安县出了个青天大老爷?”

朱元璋眼睛尖,每一封秘奏大致扫一眼就能看出其内容,其中一封来自北平府的秘奏,让他来了兴趣。

他打开仔细观看,这才发现,此人不是别人。

正是自己的孙女婿李逍。

孙女婿当了个小小的知县,是上次老四朱棣问标儿要的,估计是想立一些功劳,拔擢爵位。

“听说郡主府改为了李府,看来老四对这个女婿是极为重视。”

“有些不符合规矩,不过,老四这个当爹的都不介意,咱有什么可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想必也是凝云那丫头提出。”

朱元璋微微一思虑,就明白其中的缘故,不由会心一笑。

紧接着,他继续仔细看,看看这李逍在县城里做了什么,竟然才上任几日,就被当地人称作青天。

“嗯,不错不错,咱这孙女婿李逍倒是有趣。”

“上次游江南,就能看出,是个嫉恶如仇的性子。”

“这样的性子,倒是适合当御史啊罢了罢了,老四的女婿,咱可不能打主意,这段时间敲打老四,已经令他十分不悦了。”

朱元璋笑着摇了摇头。

想到老四,他对这个儿子还是颇为喜欢的。

虽然表面上十分严厉,其实喜爱的程度,在儿子当中,排得上前三了。

“难怪被称之为青天大老爷。”

“上任第一日,就翻成年旧案,用屈打成招的方式,惩治村霸,的确大快人心.”

朱元璋从这小小的事件,就看出李逍的性子,他微微皱眉,思虑一番自言自语道:

“不过.这种手段太过强硬。也就是李逍在北平,凭借老四燕王的名头才能做成,无法普及,独此一例。

而且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跟当地的乡绅们产生严重的对立,以后做事情,可就是阻碍重重了。”

朱元璋很是明白各地乡绅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作用。

在这方面,自己以前打天下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一点。

朱元璋最开始曾经加入的反元队伍叫做“红巾军”,首领郭子兴、韩林儿。

以“重开大宋之天”为革命目标的红巾军。

不仅要消灭元朝政府,还要消灭元朝的地主阶级。

彻底清算元朝的统治阶级。

这个时候的红巾军是代表农民利益的,红巾军走到哪里,哪里的地主就要受难。

所以红巾军起义之后,很多地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自发组织武装力量来打击红巾军。

地主武装是一支很强的势力,但这股势力不站在红巾军这一边,而站在元朝这一边。

因此红巾军反元的道路阻难重重。

后来,朱元璋独立门户,创出了一些名堂,占领了南京城。

他接受了刘伯温的建议,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也就是这段时间,朱元璋在南京城休养生息,安分下来一段时间。

人静下来,才会用脑子思考问题。

这时候的朱元璋就在思考,为什么反元的道路这么困难?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又该如何战胜自己的敌人?

在南京这段时间,随着深入思考,朱元璋发现了,问题所在。

自己的敌人不再仅仅是元军,长江上游流域以前的红巾军陈友谅、还有占据东吴的张士诚集团都成了自己的敌人。

浙东的方国珍也不是什么好鸟。

除了北面是友军,其他三面都是敌人。

战争形势陡然发生了转变,如果再单纯依靠农民的力量,恐怕不能战胜这些敌人,反而要被敌人吃掉。

就这个问题,朱元璋跟刘伯温、李善长这些谋士彻夜畅谈,探讨、商议。

随后,朱元璋意识到一点。

眼下的时期,地主阶级的力量才是最大的一股力量!

朱元璋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开始有意识的转变自己的立场。

逐渐从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起义军领袖,变成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军阀。

朱元璋重新给自己定位,开始向地主妥协了。

但这也正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立即宣布:“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

也不说重开大宋之天了,只强调改正元朝的苛政。

这是朱元璋从改革派变成改良派的讯号。

南京是一个转折点,从这里开始。

朱元璋抓住了元末时期的主要矛盾:地主要保有自己的地位不变动,农民不奢求过多,只想过安定的生活。

朱元璋从前主要的团结对象是农民,现在改成了地主附带农民。

这就是朱元璋的厉害之处,他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看到了全局的面貌,找到了取胜的方法。

在军队建设上选“富民子弟充宿卫,名曰御中军”。

此外,朱元璋还大量吸收地主充实自己的队伍。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农民革命的旗帜,但他却继续利用红巾军的名头来吸引团结农民,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每攻陷一地,朱元璋必定会拉拢当地的乡绅、儒士、贤人,朱元璋尤其重视读书人,顺从也好强迫也好,这是朱元璋的宗旨。

得到了地主的支持,粮食、钱财、兵卒,这些东西都有了!

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明确自己真正的敌人,建立统一战线,这才是取胜的王道!

所以,朱元璋走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

击败了所有阻碍他的敌人。

朱元璋深刻认识到,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地主汇聚起来的力量有多么庞大,自己根本无法根除,甚至需要仰仗这些人。

即便开国,创立明朝,朱元璋也发现,这股力量无法小觑。

自己只能抑制,不能重压,否则全国大乱。

即便是现在,朱元璋慢慢的推行抑制这些地主策略,各地还是会常常出现民变,兵变,造反的人跳出来。

洪武三年、十一年、十四年、十六年、出现了四次起义军造反事件。

特别是洪武十四年,广东爆发了首领号称“铲平王”的起义,聚众数万!

这还是只算规模大的,小规模出现了十几次都忽略不计了。

背后无一例外,都是地主的策划,推动。

所以说,当朱元璋看到李逍上任第一天,就拿当地的地主开刀,就觉得李逍还是太年轻了。

“就当磨炼,不过是一县之地,随意他折腾。吃了亏,才能懂得如何治民。”

朱元璋笑了笑,将秘奏放在了一边。

他的目光落在了正在养心殿写策略的两个孙子身上,朱允熥和朱允炆。

这两个孙子,他都是尽心栽培。

特别是朱允炆,更显聪慧,朱元璋更为喜欢。

看完秘奏后,朱元璋心血来潮,招了招手:“允炆、允熥你们过来。”

闻言,两人放下手中的毛笔,起身走了过来,拱了拱手。

“皇祖父。”

“皇祖父。”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道:“假设你们是一县之父母官,管辖之地有乡绅,地主欺民、压民,该如何处理?”

这算是朱元璋给两个孙子的考题。

朱元璋已经感觉朱标身体越来越差,或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之中,开始培养下一个‘朱标’。

这样的考题,每日都在进行。

都是从各地锦衣卫密报传来的真真切切发生在大明的实际问题。

随着问题抛出,两人反应皆不相同。

朱允熥则是眉头微微皱起,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

而朱允炆显然淡然很多,站的笔直,做思虑状态。

朱允炆之所以这样卖力的表现,也是有所猜测,他看到自己的父亲朱标,身体越来越差

他是有机会的,但机会不大。

因为自己是庶长子。

虽然现在母妃转为太子妃,但庶长子的名头还没变。

反观朱允熥,嫡次子,虽然母妃已故,但身后还有常家、蓝家的支持。

自己唯一能仰仗的,也就是只有眼前这位皇祖父朱元璋。

讨得他的欢心,才能为自己增加一点筹码.

此时,朱允炆眼咕噜一转,随后毕恭毕敬鞠了躬,率先道:

“回皇祖父,律法之威严所在,便是公平、平等二字,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必须严惩,以儆律法之威,百姓惧之而不犯。

“不过作为一地父母官,不能呆板,要灵活变通。惩罚不变,严格按照律法。”

“但毕竟父母官治理一县之地也不容易,一县之地动辄万人,甚至几万人,凭借县衙几十人难以管理。”

“所谓皇权不下乡,即便是朝廷,也需要这些乡绅配合治理。”

“因此可酌情考虑,从中调节,既让百姓得利,又让乡绅服从管教。”

“如果是那种十恶不赦之人,严惩不贷。拉拢一批,打压一批,保持平衡即可。”

朱允炆这一番回答,可谓是十分漂亮。

朱元璋提出一个问题,他便举一反三。

先说如何处理,那就是树立律法的威严。

如果律法没有威严,将来治理也就更难了。

但作为父母官,可不能站在当地地主阶层的对立面,那工作十分难以开展。

所以应该从中调节,让地主退回利益,百姓得利,树立官威。

又让当地地主、乡绅阶层得一些面子。

方便日后配合父母官的工作。

最后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如果真的得罪了一股地主势力,那便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维持平衡。

“嗯,说的不错。”

朱元璋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就是他喜欢朱允炆的缘故。

回答的滴水不漏,将前前后后都说了个清楚。

随后,朱元璋看向朱允熥,问道:“允熥,你来说说。”

朱允熥的才能,显然比朱允炆要差了许多,平日里娇生惯养,学习也是之乎者也,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跟舅祖父蓝玉身后厮混。

朱允熥结结巴巴,说不上来。

朱元璋道:“大胆的说,将伱的想法说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