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羌汉谈判(下)(2 / 2)

加入书签

高顺也爽快的答应下来,说道:“你们内部的税收,由各道官员负责,所收之税,可用于为部民造福,更要养兵,若有战争,官府可能要从各道调兵,你们必须自备武器、铠甲和战马等,且不得用若兵凑数。”高顺心想,即便不收他们的税,也可在外设关卡,收取关税和贸易税,羊毛出在羊身上,照样有不菲的收获。

对于调兵之数,诸人最为关心。

高顺承诺,每道可设五个千户,每年不管调兵几次,总数不会超过一个千户所辖之兵;不过所调之兵,官府不承担薪俸,但是会承担粮草等补给,若有战功,也会额外赏赐。

贾诩向他们详细解释了盟、道、千户、百户等的设置方案,众人大喜,这样的话便能确立他们在道内的绝对控制权;盟没有实权,且主要人员为他们羌人,不能对他们构成威胁。

烧当羌酋长对贸易最为重视,希望把双方贸易确定下来。

贾诩建议可在每盟设一汉城,由汉人管理,方便商旅和贸易;韩遂提出由双方共同管理;高顺让他们此后继续商讨,拿出一合理方案,要求不得偏颇任何一方,既要照顾到当地人,又要方便商旅。

对于划定地盘,禁止过界游牧之事,烧当羌酋长想反对,但是先零羌、北地羌等没有地盘的豪帅却极为支持,所以这条也被顺利通过了;他们却不制度,从四处游牧到相对稳定的固定下来,对他们的部民所产生的影响是致命的,几代之后,他们便习惯了相对舒服的生活,耐力、毅力、体力等退化的严重,已不足以对汉人构成威胁。

高顺还有一个重要的心思,那就是通婚,而且一切自愿,双方机会和条件是均等的,也被顺利通过。

对于羌人提出的年俸制度,高顺决定采用俸禄的形式发放,道员享受县令待遇,千户长享受乡老待遇,百户长、总旗、小旗等皆有多少不等的薪俸。

至于细节内容,则由贾诩和他们继续商讨。

对于贸易则是双方谈判的重点,贾诩授予每道设一商队,可来汉地做贸易,只是对规模、人数、关税等做了严格的限制。

在谈判过程中,贾诩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超过万户则拆分的办法,等于变相扩大蛮夷的实力,要知道他们的繁殖能力太强大了,若是生活稳定了,战乱减少了,不用几代,人口便会成倍增加,所以必须严格限制拆分制度,且拆分的时候不会增加他们的地盘,只是对现有地盘和人口进行拆分。

高顺同意了贾诩的建议,又参考八旗制度,设立羌兵营,对于愿意加入官府军队的余丁,若是检验合格,则可携带家属迁移内地,余丁编组成军,家属安置为民。

此后再设立鲜卑营、南蛮营等。

为了便于双方的交流、联姻和移民,贾诩与韩遂等人决定大力推广汉语、汉字和汉族文化,协助更多的羌人融入汉人生活中。

韩遂对他个人待遇最为关心,高顺给了他两个选择,文职可为太守,武职可为中郎将,韩遂最终选择了中郎将;高顺承诺,他可从所辖官兵中选择一万人,必须与现有官兵执行一样的选拔标准,余者安置为民,不足万人的话给予补充;这样等于是了解了韩遂的个人心事。

最终,双方顺利商定,共设立十道,目前皆不满编,分为两个盟,青海湖南北各设一盟;此后湟中地区便是汉人的地盘;所有的道皆设西平郡以西,让烧当羌极为不满,为此,又给烧当羌增加一道,达到四道,酋长的四位儿子分别为道员,烧当酋长担任盟长,算是安抚住了烧当羌。

先零羌、北地羌、杂羌、杂胡等豪帅有了固定的地盘,皆非常高兴。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谈判圆满结束,双方皆大欢喜,接下来就是划界之事以及韩遂的官兵整编事宜。

这些人宣誓效忠的是魏公以及魏公的子孙后代,这成为高顺和子孙后代的一大外来助力,至于效果,则需要时间的检验。

高顺计划,待过几年,若是效果良好,可在其他地区实施。<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