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 制皂(2 / 2)

加入书签

约莫一刻钟后,朱由桦打开了锅盖,发现锅内开始出现了分水现象,为了确定是否完全分层,他将铁锨从锅内提了起来。

提起来后发现皂液仍粘在铁锨上不掉,知道还没有完全分水,便又加了少量的草木灰,一直到完全分水为止。

分水后为了使锅内皂液中的杂质和污水分离出来,他又将准备好的一斤食盐到了进去,并搅拌使食盐充分化开,此时用铁锨试验分水更加明显了。

盐析后又继续加热了七分钟方才抽出抽出炭火停止加热。

约莫一个时辰后,朱由桦打开了锅盖,发现上层出现了粘稠状液体,下层则是污水,将上层的液体掏出来放在盛皂铁箱中,这里面的液体就是所谓的皂基了。

等它们冷却凝固后,朱由桦发现这些皂基色泽实在太差了,而且产率太低,用了那么多原料才弄出这么点,显然这是一个失败的实验。

于是他一锅一锅的不断调整者草木灰、猪油和食盐的比例,同时试验着最佳反应时间,之后的两三天里,朱由桦一口气做了几十次实验,这才将各原料的比例和反应时间控制在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肥皂的出产率也越来越高,质量也越来越好,将产出的皂液放在预先放置的长方体铁箱子里,等它们渐渐成型后,朱由桦用刀切除了一小块,放在阳光下打量了一下。

发现皂基的卖相和色泽都有了不小的提升,不过看这样子应该还比不上贵妇们平日里用手工精心合成的肥皂团,即便它的制作成本还要低一些。

肥皂团:宋代时就出现的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是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悬刀、肥皂荚,通称皂角)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於皂荚也。

目前来看论竞争力,这化工合称的肥皂比之肥皂团还有一些差距,不过朱由桦真正要制作的并不是简单地肥皂,而是香皂!<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